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嘉平二年庚午,公元250年

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当初,会稽人潘夫人有宠于吴主,生少子孙亮,吴主有偏爱。全公主既与太子孙和有矛盾,想要预先自保,数次称赞孙亮美,以其丈夫的兄长所生女儿嫁给孙亮。吴主因为鲁王孙霸结朋党以害其兄,心里也厌恶,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若使一人立为后,安得不乱!"遂有废孙和立孙亮之意,然犹沉吟犹豫历年。孙峻是孙静的曾孙。

秋,吴主于是幽闭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朱据劝谏说:"太子,国之本根。加以雅性仁孝,天下归心。过去晋献公用骊姬而申生不存,汉武信江充而戾太子冤死,臣窃惧太子不堪其忧,虽立思子之宫,无所复及矣!"吴主不听。

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到宫门请保孙和;吴主登白爵观看,见到心理特别厌恶,敕朱据、屈晃等人"无事匆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各上书切谏,朱据、屈晃亦固谏不已;吴主大怒,族诛陈正、陈象。牵朱据、屈晃入殿,朱据、屈晃犹口谏,叩头流血,辞气不挠。吴主杖之各一百,左迁朱据为新都郡丞,屈晃斥归田里,群司坐谏诛放者以十数人。于是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迁徙故鄣,赐鲁王孙霸死。杀杨竺,流其尸于江,又诛全寄、吴安、孙奇,皆以其党孙霸谮孙和缘故。

当初,杨竺少年时获得声名,而陆逊说他终败,劝杨竺的兄长杨穆,令与杨竺别族。等杨竺败亡,杨穆以数次谏戒杨竺得免死。朱据未至官,中书令孙弘以诏书追赐死。

冬,十月,庐江太守谯郡人文钦假装反叛,以诱吴国偏将军朱异,想要让朱异亲自领兵迎己。朱异知其诈,上表吴主,以为文钦不可迎。吴主说:"方今北土未一,文钦欲归命,宜且辽之。若嫌其有诈,但当设计网以罗,盛重兵以防之。"于是派遣偏将军吕据督二万人,与朱异并力至北界,文钦果然不降。朱异是朱桓的儿子;吕据是吕范的儿子。

十一月,大利景侯孙礼卒。

吴主立子孙亮为太子。

吴主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

十二月,甲辰,东海定王曹霖卒。

征南将军王昶上书说:"孙权流放良臣,適庶分争,可乘衅击吴。"朝廷听从之,遣新城太守南阳州泰袭巫、秭归,荆州刺史王基向夷陵,昶向江陵。昶引竹縆桥,渡水击之,吴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昶欲引致平地与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吴望见而喜;又以所获铠马甲首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来追,昶与战,大破之,斩其将钟离茂、许旻。

汉国姜维复寇西平,不克。

解译 :孙权与其臣下没有同一认知,也没有同一利益,所以大家相互间搞一场莫名其妙的对抗,孙权换太子,杀了很多人,而这些人死得也莫名其妙。

大凡讨论,产生的价值,往往建立在同一认知,同一价值观作为前提的,两个不同观念,最后就成了各说各话的对抗,双方都有莫名其妙的伤亡。

(0)

相关推荐

  • 二宫之争中鲁王党有多少损失?

    前文已经提过了二宫之争中太子党的损失,孙和.孙霸的争斗属于两败俱伤,孙和这边损失惨重,孙霸这边也不遑多让,毕竟笑到最后的不是他们. 再来看看这份名单,支持孙霸者:全寄.吴安.杨竺.孙奇.孙鲁班.孙弘. ...

  • 他是孙权的女婿,吴国4次动荡他扮演了不同角色,最后被伪诏赐死

    其实这是陆逊 人无完人,谁都有冲动的时候,三国时期的人们也一样.曹操杀了孔融.崔琰,袁绍杀了田丰,刘备杀了张裕,刘禅杀了刘琰,孙权就更厉害了,请出一位见证者,朱据,字子范. 吴郡朱氏 朱据是吴郡朱氏子 ...

  • 吴国在二宫之争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都在写二宫之争,已经分别提过事件的诱因,孙和.孙霸的党羽,以及他们的下场.那么再回首,按时间顺序捋一遍事件,这动荡的时期. 吴赤乌四年(241年),太子孙登逝世,孙权为此伤心不已,有一道诏书&qu ...

  • 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一件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 ...

  • 杨竺:各为其主,各自施为

     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呀.汉末三国时期各势力均有官吏为其效力,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有人功成名就,有人黯然失色.本篇就来聊聊杨竺. 关于杨竺的记载并不多,都散 ...

  • 朱铄:同为曹丕的太子四友,我的存在感最低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汉末一个势力想要有所发展,离不开各层官吏的支持,即便立嗣这种事也能看到泾渭分明的双方.本篇来聊聊朱铄shuò,字彦才. 案陶渊明所作的<圣贤群辅录>,朱铄是 ...

  • 孙权晚年为何要将陆逊责骂而死,还要找其子陆

    自古文死谏武死战,进谏忠言被皇帝赐死被文官视为最高荣誉,也受人敬仰,曾经一把火烧掉刘备家底的陆逊,就是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活活羞辱致死.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太子之位本是长子孙登的. 太子孙登 可惜孙登早亡 ...

  •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嘉平元年己巳,公元249年 春,正月,甲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皆跟从前往.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 ...

  •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嘉平三年辛未,公元251年 春,正月,王基.州泰攻击吴兵,皆攻破,降者数千口. 三月,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夏,四月,甲申,任命王昶为征南 ...

  • 读通鉴(249)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读通鉴(249)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正始七年丙寅,公元246年 春,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进击柤中,杀略数千人而去. 幽州刺史毌丘俭因为高句骊王位宫数次侵叛,督诸军征讨:位宫败走,毌丘俭于是屠丸都,斩 ...

  • 读通鉴(253)三个国家的权臣性价比

    读通鉴(253)三个国家的权臣比对 嘉平五年癸酉,公元253年 春,正月,朔,蜀汉大将军费祎与诸将大会于汉寿,郭修在坐:费祎欢饮沉醉,郭修起身而刺杀费祎,刺杀成功.(这个人准备刺杀刘禅的.) 费祎生性 ...

  • 读通鉴(248)博弈的平衡点

    读通鉴(248)末大必折,尾大难掉 魏国宗室曹冏上书说:"古代的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亲亲之道专用,则其政治败坏得也微弱:贤贤之道偏任,则其敝也劫夺.先圣知道其中道理,故 ...

  • 读通鉴(254)曹魏被落井下石

    读通鉴(254)曹魏为何没有忘身捐躯以扶纲常的重臣? 感悟:天下所有做大事的人,实际上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最初所得靠什么?之后维持凭什么?得天下不以道,守天下不以仁,用人才不以礼,这是曹魏这个庞大 ...

  • 读通鉴(147)假装很忙

    读通鉴(147)大家都在虚张声势 解读:博弈论说,很多时候博弈中却并不是全都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有的时候只能选择当下最优,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不能介意一时的成功与失败,更不会在意对一部分人好,对 ...

  • 读通鉴(255)谯周的虚名与危害

    读通鉴(255)贾充和谯周这些人的作用 甘露元年丙子,公元256年 春,正月,汉国姜维进位大将军. 二月,丙辰,皇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诸儒论夏少康.汉高祖优劣,以少康为优. 夏,四月,庚戌,赐大将军 ...

  • 读通鉴(146)司马懿和时间和空间

    读通鉴(146)老板和权臣立场 景初二年戊午,公元238年 春,正月,魏国皇帝召司马懿到长安,命其领兵四万征讨辽东.有的议臣认为四万兵太多,役费难以供应.皇帝说:"四千里征伐,虽说是用奇,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