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心房颤动PCI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  者

王晋华  李  玲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摘  要

目的  回顾性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支架植入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行PCI术的患者401例,其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4例,男39例、女25例,平均年龄(66.2±11.0)岁。根据治疗药物分为三组:第1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6例,第2组(阿司匹林+华法林)27例和第3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21例。平均抗凝治疗观察时间(8.4±2.6)个月。根据ISTH标准定义的大出血的发生,TIMI出血分级标准和GUSTO出血分级标准,观察治疗的安全性;根据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观察治疗的有效性。  结果  第1组0%的受试者出现临床显著出血的主要安全终点,第2组0%,第3组52.4%;第1组0%的受试者出现临床相关非显著出血,第2组66.7%,第3组42.9%;第1组68.75%的受试者出现少量出血,第2组29.6%,第3组4.8%。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观察到2例心源性死亡,占总观察人群的3.1%,8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9例脑卒中和/或心绞痛再入院。其中,第1组43.75%的患者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第2组为44.4%,第3组为47.6%,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3)。结论  PCI支架植入的房颤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治疗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及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方案相比,具有临床显著出血的高风险,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对于PCI支架植入的心房颤动患者,基于风险评定选择抗凝药物治疗策略会减少临床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房颤动; 抗凝;安全性

分享,是一种美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