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颜氏家训·诫兵篇》一个武夫的自我修养

“三国”时期的东吴吕蒙,最初孙权建议他多读书时被他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了。言外之意我领兵作战,不需要读书。当然,吕蒙后来还是接纳了“老板”的建议,也为我们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成语。
这似乎让有些人产生了错觉:比起“十年寒窗苦”还未必能高中的结局,似乎只要孔武有力就能够靠拳头打出一片天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位少年的成长史。
少年自幼接受叔父教导,但......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文化课,体育课,没有一样持之以恒。
小朋友振振有词: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读书能干嘛?也就在记别人名字的时候有点儿用。
“剑一人敌,不足学”......
剑法再高明,不也得一个个消灭?
叔父怒不可遏,你到底想学什么?
“万人敌”。
一次打倒一万人以上,是他想要学习的内容。
这段史料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他调兵遣将、阵前杀敌的能力,毋庸置疑。
想要成为一个“武夫”吗?——这样的才算。
颜之推在《家训》中为子孙们定义了“武夫”,这并非是一条捷径:
习五兵,便乘骑,正可称武夫尔。
能够熟练使用五种兵器,擅长骑马,才能称作是武夫。
想要弃文从武的人,难免需要掂量掂量:众多兵器中精通五种,也是需要无数个闻鸡起舞的日日夜夜。对于当时自称武夫的士大夫,颜之推毫不留情面的指出:
但不读书,即称武夫尔,乃饭囊酒瓮也。
孔武有力,并不意味着对诗书礼乐的放弃。《家训》中以孔子为例:
孔子力翘门关,不以力闻。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力大无穷,曾经双手举起即将落下的城门以便手下士兵撤退。孔子或许没有这么大力气,却也可以举起城门之上巨大的门闩。——这也不是一般量级的“举重选手”了。但众所周知,夫子名闻天下的是学识德操,以及对理想的坚持。
韩非子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表态,“侠以武犯禁”,武力超群的人若不懂得克制,只会给身边的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灾难。
魏晋时期周处,少年时臂力过人,喜欢在街道上纵马,田野中打猎。同乡邻里深受其害,但敢怒不敢言。周处本性善良,看到丰年乡亲们还郁郁寡欢就主动询问缘由。一位老者告诉他是因为“三害”:当周处除掉南山猛虎和长桥蛟龙这“两害”后,才明白自己是第三害。最终改恶从善的周处还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成为名重一时的将军。
以暴制暴不可取,主动施暴更是错上加错。人们对“暴力”的畏惧积攒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不可逆的反抗:残暴狂傲的商纣王、昏庸蛮横的周幽王、荒淫不堪杀人无数的金海陵王......其最终结果都逃不开自取灭亡。
“文”与“武”,究竟哪个更重要?
孔子为儒家弟子们设计“六艺”必修课时,将“射”、“御”也纳入其中,足可见“骑射”功夫即便是读书人也应有所涉猎。其实无论什么学科,归根结底都是“工具”;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使用工具的人才是关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