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均有:香椿树 | 就读这篇

香椿树

温均有

香椿树又叫红椿树,是农村常见的一种树。在我们禹州的西部山区,它是一种平安树、辟邪树,是树中之王。因此,农户人家新建房子时,一定要用上一两根香椿木做梁檩,祈盼受到“灵木”的佑护。

香椿树之所以“香”,是由于它自身的木质和叶子,有一种天然的香味。在我看来,臭名昭著的臭椿树,为衬托香椿树也功不可没。这两种树,树形像似,叶子类同,很多人分辨不清。极为像似的“姊妹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口碑,相比之下,香椿树就更“香”了。

神垕老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香椿树。在我眼里,那却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老椿树。它不会开花,不会结果,也没有盘根错节的身段。树干干瘪,材质粗糙,平时很少有人关注它。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几十年了,它就这样默默地站着。父亲当初栽这棵树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吃香椿芽。

阳春三月,香椿树的枝头上发出绿中泛红的嫩芽,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大红球,挑在小树的枝头。当椿树生长三五年后,树冠便成了半球状,春天的枝头上开满了一朵朵“红花”,那就是香椿芽。

“门前一棵椿,青菜不担心”,农家一棵椿芽树是多么的重要啊。“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说的是椿芽食用的时间在谷雨前后。椿芽不仅好吃,做起来也简单。“香椿树叶嫩芽鲜,谷雨摘些放入盘。撒点咸盐揉片刻,清香馥郁绕梁间。”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吃椿芽菜时,是那样的馋。香椿菜虽然青香可口,但它毕竟是一种咸菜,不宜多吃。母亲说:“菜是引食草”,可我是大口大口的吃,大半碗椿芽菜,一顿就吃个净光。每当此时,母亲总是说:“仔细着吃。”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仔细着吃”,树上的叶子有的是,吃了再长,为啥要“仔细”呢?她说归她说,我吃起来仍是狼吞虎咽。直到有一天,我随母亲去赶集,才知道了为什么要“仔细着吃”。

那天一大早,母亲把椿芽菜,用细绳捆成小捆儿,整整齐齐的摆放在篮子里,说是上集去卖。我兴奋的嚷着也要去,听人说,“豆腐菜,胡辣汤,包子油馍吃着香”,我还没有吃过呢。母亲无耐,带着我上街赶集。母亲挎着几十斤重的大篮子,好不容易来到集上。我好奇的四下张望,只见集上早已站满了人,没有放篮子的地儿。母亲找了几个地方,人家都不让放。我看到母亲焦急的样子,对母亲说:“娘,不慌,等人家卖完了,咱再摆在那儿。”母亲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赶集的人们,无耐的说:“等人家卖完了,集都罢了。”我不知道集罢是啥意思,只记得母亲那时焦急、无助的神情。她一边扯着我,一边向集市的尽头走去。

不知道母亲卖了多少钱,只记得两毛钱一小捆儿,一直等到集上的人稀稀落落的时候才卖完。我看到母亲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领着我去吃杂燴菜,我高兴的像过年一样。我问母亲她怎么不吃,她说街上的杂燴菜不好吃,她不想吃。我当时不明白,这么好吃的杂燴菜,怎么会不好吃呢?母亲笑着看我吃完,然后依依不舍的从衣兜里掏出一大卷的毛钱,用她那粗糙的手,抖擞着抽出一张一毛的钞票付了饭钱。

路上,母亲露出灿烂的笑容,我见她时不时的摸摸装钱的口袋。几次问我杂燴菜好吃不?我总是高兴的点点头。母亲说,以后香椿芽省着点吃,卖了钱还上街里吃杂燴菜。我突然明白,“仔细着吃”,原来可以卖了钱吃杂燴菜啊。

母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穿一件蓝色带襟的粗布衫,衣襟前面补一个大补丁。后来长大以后我才懂得,是她在厨房的灶台前面磨来磨去,怕衣服磨烂,先补一个补丁护着衣服。母亲是一个瘦小的女人,家里地里样样都得干,尤其是我们姊妹几个吃的、穿的和上学花的,她样样都要操心。为了儿女们,不知她受了多少苦。等我长大的时候,看着自己虎背熊腰的样子,觉得母亲的身子骨却显得更加瘦小了。

现在生活好了,母亲不再为吃喝操心了,可是她已经老了。想想我小时候的傻样儿,真是百感交集。惭愧、后悔、感激、崇敬和无限的爱意,一起涌上心头。

每次看到母亲,都会想起那棵老椿树。它把自己的营养,化作美味的椿芽,一年一年的给予了人们。每年春天树木发芽向上生长的时候,人们掰了它的芽,它用生命的代价,成全了别人。我们的需求,抑制了它的生长。如今,香椿树老了,再也没有以前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年春天采过椿芽,它很长时间都不会发芽。有的树枝开始干枯脱落,树冠稀稀落落,仿佛粗大的树干,擎起几个树杈在空中。

它的树皮干燥龟裂,像老人布满皱纹的脸。这些年来,老树不仅没有发粗,好像又细了一些。是不是人们对它的索取太多,让它不堪重负啊。它的抗病能力也大不如以前,有一种会飞的虫子叫天牛,常常落在树上,吸取它的汁液。之后,伤口就难以愈合,树干上流出粘稠的液体,晶莹剔透,犹如老树不干的泪。

深秋的一天,我突然看见香椿树的叶子落了。那羽毛一般的美丽叶子,落在地上变成了残枝败叶,干枯发黄。树上偶有几片黄叶,也是随风摇曳,朝不保夕。我感慨万千,那是老树对秋的敬畏,对冬的恐惧,对风的屈服啊。

老椿树的一生,奉献给人们的太多,老了却剩下一个瘦弱的身躯。看见老椿树,我又想起了老母亲。

2017年11月11日于神垕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香椿: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云:"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春光越发明媚起来,满世界绿意盈盈的. 这时节,老家那方菜园里的香椿也该冒芽了,沾了晶亮的 ...

  • 西岳|香椿,挥之不去的乡愁

    前两天, 弟弟托同村进城的老乡, 又给我捎来一包家乡的香椿. 这已是今年第二次给我送香椿了. 提起吃香椿, 往事如烟般在我脑海里徐徐铺展开来. 每年春天,当头茬香椿上市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家后院那几棵 ...

  • 难忘枝头那一抹椿香

    一场春雨过后,老家院里的那棵香椿树便按耐不住春的召唤,绛紫色的枝头上羞羞答答地探出新芽,芽儿随着春风的吹拂,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次次诱惑着我的味蕾. 香椿树易成活,无论是院子里还是地岗上,只要栽下就能生 ...

  • 谭功才 | 我在大雪纷飞中想香椿

    ◆ ◆ ◆ 文丨谭功才 1 今年三月,我在老家一个微信群里问椿芽哪时候出来,想弄点尝鲜,他们说老家正大雪纷飞哩.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季节的确是迟了许多.在我记忆里的二十多年,好像家乡从来还没出现过阳春三 ...

  • 冯二霞丨一世椿香

    清明前的一场微雨,湿润了空气,俊了柳眉杏眼,梨花带雨,醒了树芽,醉了山峦,我的思绪亦若蝴蝶,翩翩飞. 俗话说:要要暖,等到椿菜大似碗.春分前后,天气乍暖还寒,花等不及了,香椿芽儿却一点儿不着急,慢悠悠 ...

  • 有人在秋季采收香椿籽干什么?卖给谁了?能赚钱吗?

    每到秋天,都会有人专门在各地采集香椿树籽,在一般人看来,香椿籽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这些人走近以后发一根烟,商量着把他家的红椿树籽打下来,顺便将多余的树枝修剪一下,不知道可以卖钱的农民就答应了,殊不知,这 ...

  • 山东作家‖【爱我山村香椿芽】◆高烨

    作者简介   高烨,原名:高永友,小学教师,中共党员.<精短小说>签约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少年写作学院首批特聘写作导师.齐鲁乡村诗人协会会员.中华精短小说 ...

  • 【姚才华散文】掰香椿

    ▲ (题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掰香椿 文 | 姚才华 乡村的春天是从香椿树开始的,当香椿树摇曳着几枝深紫色的香椿芽儿的时候,乡村的春天就悄然而至了. 河堤旁.田埂边.岩坂上,小伙子.姑娘们拎 ...

  • 温均有:高粱红了 | 就读这篇

    高粱红了 温均有 秋天来了,凉爽的日子还会远吗?空气中弥漫着热浪,地面上散发着热气,秋天在哪里?我在空旷的原野,寻找秋的踪迹.啊,秋天藏在知了的叫声里,秋天躲在高粱的红穗里. 昨天傍晚,秋风微凉,踩着 ...

  • 温均有:牧羊人 | 就读这篇

    牧羊人 温均有 朋友是机关干部,当过兵打过仗,写一手好字,作一手好诗文,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真好. 他这个偶像,让我崇拜了大半辈子.谁知道,他去年退休后,做了一个放羊倌.按说,做羊倌也没啥,世上七十二 ...

  • 温均有:那些年,那些事儿 | 就读这篇

    那些年,那些事儿 温均有 忽然想起来,那些年,那些事儿,那些人,我犹如做了一场梦. 四十年前,我高考落榜.无奈的我,开始下煤窑.山里人自古就有"世上七十二行,不下煤窑不放羊"之说, ...

  • 温均有:高考那些事儿 | 就读这篇

    高考那些事儿 温均有 四十年来,每当想我起自己的高考经历,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在心头.至今都不明白,影响人生命运的高考,在我的经历中,却为何那样稀里糊涂. 时隔十年的高考,在一九七七年突然来临,突然得像 ...

  • ​温均有:冬天,那株盛开的蒲公英 | 就读这篇

    冬天,那株盛开的蒲公英 温均有 今年的冬天好像来的特别晚,快"大雪"了,冷空气还是有气无力,时来时往.然而,节气不饶人,挂在枝头的叶子,已是无精打采.地上的小草,也在奄奄一息里泛着 ...

  • 温均有:都是猪的错 | 就读这篇

    都是猪的错 温均有 把动物当朋友的人很多,把猪当宠物的人甚少.不是人们自视清高,挑三拣四,而是猪这家伙实在是太难看.太邋遢. 猪是最丑陋的驯养动物.大脑袋,粗脖子,肥头大耳,长着一个三角脸.一双小眼睛 ...

  • 温艳萍:给父亲洗鞋 | 就读这篇

    给父亲洗鞋 温艳萍 父亲的皮鞋很少会出现在我家的门垫上,一年也不过两三次. 他在老家是不会穿皮鞋的,只有出门才会换上,所以,一双皮鞋在他脚上,好些年也不会穿坏. 有时父亲来的时候正逢下雨,鞋上从老家路 ...

  • 就读这篇 | 温艳萍:青石阶

    青石阶 温艳萍 青石阶有十三级,一级一级长在我梦里. 车前子从台阶相连的缝里冒出来,踩不死,像盘花散开了.坎上是椿树和青苔,坎下是青苔和椿树,台阶像条青色的线从一片绿色中穿过去. 去往姑婆婆家,只需走 ...

  • 就读这篇 | 温艳萍:二叔

    二叔 温艳萍 二叔温新阶,好多人口中的温老师,微胖,小眼睛,有着浑厚男中音,在我们当地70.80后的文艺青年心中,那曾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2012年获得了"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