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周明金/记忆里的年味(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外一章)

周明金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1-2]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小孩盼着过年,老人想着种田”。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这样说。

记忆中,儿时的年味特别浓:过了腊八,家家户户便忙着泡糯米、淘麦、打米、磨面、制豆腐……过了“祭灶”,便到处氤氲着年的气息;炸鱼、炸酥肉、炸绿豆圆子、炸馓子、炸馃子、炸麻叶子的香味弥漫在村村庄庄的空气中,经久不散;令人馋涎欲滴的糯米醪糟、蒸馒头、蒸包子的香气充溢着天地间,直沁人心脾;炒花生、炒葵花子、炒倭瓜子,把年味炒的浓浓的、酽酽的;猪、羊宰杀前的嚎叫声预示着年的脚步已经走近。

大人们忙的不亦乐乎,我们这些早已放了假的孩子们,像秋后农闲归了槽的牛一样,无所事事,吃饱等饿,不再操心学业;不再被大人驱赶着早起拾粪,不再漫山遍野去捡拾柴禾,可以躺在被窝里舒舒服服地睡到饭熟。

那时虽然家里穷,虽然兄弟姐妹多,但要过年了,父母还是想尽办法为全家每人做一件新衣裳。也许这就是家长的辞旧迎新。

于是我们早早的期盼着年的到来。

邻村有个姓秦的男裁缝,平日清闲得发急,一进入腊月,就得夜以继日地忙乎:先是一家一家帮着参考选布料:都是一些价钱实惠、耐穿受磨的咔叽布,颜色很单调,基本都是蓝色或黑色,军绿色很少见,那是青年人的专利。我们都兴奋到了极点,都希望能遂自己的心愿做一件颜色好、布料好的,可父母为了公平,为了人人有份,只要过得去就行,所以一家人就有了同色的褂子或裤子。接着是秦裁缝挨户量体裁衣。为了早日穿上心仪的新衣,我们再三恳求:“秦师傅,先给我们做,别耽误我们过年时穿啊!”秦裁缝便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我就是夜里不睡觉,也保证你们过年穿上新衣裳!”

我们白天等夜里盼,衣服送来了——但不是年二十八、二十九,便是年三十,扣子还没有缀,望着不能穿的新衣裳,我们说不出的是怨,还是恨。心里暗暗骂一句:“该死的老秦”!这也许是最恶毒的咒骂了。因为一进入腊月,父母亲忌讳我们说话带诸如:“死”“病”“鬼”“妖”“怪”等不吉利的字眼。即使心里怨恨,心里咒骂,断然是不敢说出口的,否则,父母是不能饶恕的。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母亲挑灯连夜加工,第二天我们终于穿上了新衣裳,便兴奋地像要饭花子捡到了狗头金似的,跑到左邻右舍家去炫耀,喜不自胜地与邻家孩子相约到空旷的稻场上去疯玩。

因为临近年,父母便放任自由,不再严格管束各自的孩子。如果适逢雪天,我们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一样,一直疯玩到一望无垠、白茫茫的田野间。打雪仗、捉野鸡、逮野兔,新衣裳难免弄脏,这时免不了大人一顿严厉的训斥,甚至棍棒伺候,让皮肉先过年了。

过了祭灶,大人们忙着办年,也安排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准备好年夜烤火的树根或硬柴;给牛、驴、羊备足食草;摔烛台;到代销点买香蜡纸炮;到亲戚家求写春联……

年夜烤火是过年约定俗成的节目:老人说是烤走寒气,烤走晦气,烤烤健康,不生病,一年里顺顺当当,红红火火。其实,一年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准备着耐烧的树根或树枝、棉柴、牛粪。为了卫生和吉利,一般以树根为宜。早早的劈开,交叉堆放,风干,年夜烤火烟少、火旺。为了防止被雨雪淋湿,早早地抱到屋檐下码齐、盖好!

那时住房窄浅,牛、驴、羊的食槽都在主人的卧室里。为了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都走走一连几天规矩式的拜年,就要多给牲口备些吃的,以免过年了人吃好的,牲口闹饥荒,于是,我们一捆一捆从稻场上背回来,过道里、屋檐下,见空插针,能堆放的地方都塞的满满的,码放的整整齐齐,足够牲口吃个十天半月!

那时农村没有用上电。过年烛光亮堂堂,才有气氛,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点蜡烛。点蜡烛必须要用烛台。金属烛台、陶烛台被破四旧毁了,过年点蜡烛,只有临时制造。摔烛台,是个技术活:从山坡下或沟塘边挖来黄胶泥,一遍遍的摔,直摔到柔软有韧性,才可制成下大上小方形烛台,腰部凹凹的,四个烛台一样大小,放在一起才好看。过罢正月十五,烛台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了不占地方,被抛掷到沟里或粪堆上,来年再制!

写春联是过年的头等大事,那时识字人少,能提笔写春联的更少。但我家很幸运,我的两个姨姐夫都是写春联的高手,每年找他们写春联的排成队。为了避开写春联高峰,就要提前准备纸张。每年去姨姐家写春联非我莫属,一是我能记住上联下联,能记住对文,知道其意,二是我知道姨姐的家。我的两个姨姐一个住在街道,距离十多里;一个住在本村,距离四里多。街道姨姐夫是老师,只有小年之后放了寒假才有时间,求他写春联的更多。要先把红纸放他家,他记上名字及几幅条对、几幅罗汉对、几个独扇门,鸡圈、猪圈、驴槽、石磨、水缸之类也不能少。然后过几天去取,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很少到街道姨姐家去写!

购买香蜡纸炮那是父亲的事。父亲郑重其事,从不马虎。因为每年的年夜饭前,父亲要带着我们弟兄四个净手焚香烧纸拜天拜地拜祖宗,以感谢一年来上天风调雨顺,感谢大地五谷丰收,感谢祖宗保佑全家健康平安无事。

过罢年,我们结伴去给长辈、亲戚拜年,便有了满口袋花生、瓜子、小糖的收获。初一叔、初二舅,七姑八姨拜个遍,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过罢十五,还没玩够、疯够,仍沉浸在令人亢奋地年的气氛中,我们极不情愿地又走进笼圈般的教室。

于是又期盼新的年到来。就这样一盼几十年过去了,盼年的心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年味也渐渐地淡了:各种食品、生活的必需品都可以从超市里选购;油炸的食品日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炒货满大街随处可见;服装多到随心所欲;电暖气、空调比树根、硬柴烤火实用;机械化早已淘汰了牛和驴,羊也只有专业户还在养殖,早就不用准备牛驴羊的食草了;电灯代替了蜡烛,即使点蜡烛也不用摔烛台了;印刷的春联比手写的美观、省事、简便;禁放,让烟花、爆竹走下历史舞台;破除迷信,人们不再焚香烧纸;拜年也成为一种仪式,打个电话或走到即为礼到,然后择期约在大酒店吃喝一顿,乐呵一阵;一家人天南地北,过年也难以团聚,年只能是上一个365天终点和下一个365天起点,渐渐地被过成一个符号!

又是“月当头”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俗称“月当头”的日子。

据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月亮是最大最圆的。子夜时分,有一刻钟的光景,月光当头照,与夏至的阳光照在北回归线塔一样,立竿无影!

每年的这一天,如果是晴好天气,晚饭后一轮圆月就会从东方冉冉升起,人们望着“玉兔”东升,会回忆起与“月当头”有关的凄美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期盼着、等待着那一刻,但真正皓月当头,已是更深人静,人们受不住“困”的折磨,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又有几人能看到“明月当头照”呢?所以曾有人赋诗云:有谁错过当头月?来年未必天无云!

有的人为了看到这月最圆月最亮的“月当头”,呼朋唤友相约聚会小酌。不希望像“酒仙”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五相聚,其乐融融,围炉话友情,图的是个乐呵,为的是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到一年中的“只见月光,不见人影”的“月当头”。

赵承先老师说:“小镇自古以来都有喝'月当头’酒,品'淮蚬’的习俗。恰好此时被称作'淮河鲍鱼’的淮蚬初上市,又嫩又鲜。因此,镇上有句口头禅:'喝口老酒,就口淮蚬,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淮蚬”这种软体动物,介壳呈长椭圆形,长二十公分左右,宽约两公分,黄褐色,肉白而略红,生长在河床底部硬黄泥里)。老师说:过去只有从朱皋到张墓坎的河道里才有淮蚬。吃淮蚬有讲究:去壳后洗净,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逐个鞭软后,连同砸出的浆汁倒进开水锅里,待水再开时立即捞出切丝放进滚油锅里稍加爆炒后,再把煮蚬的水倒入锅里,加上各种佐料、配菜,即可食用。唯有如此操作,才能鲜嫩可口。所以喝“月当头”酒时,除了其他菜肴外,“淮蚬”这道美味佳肴是绝不可少的。据说,古时候小镇上“月当头”之夜,不管阴晴雨雪,三五知己一桌,或十个八个好友一席,不知有多少桌酒席同时摆开。人们一边饮酒叙旧谈心,一边猜拳行令以助酒兴。喝高兴了,还会有人敲着桌子哼几句西皮二黄;叙伤感了,便有人唱几句“淮调”(已失传的剧种):“一轮哪啊——明唉哎——月哎——当空哼——照嗷——,两行啊——珠哇啊——泪诶——望昂——下抛嗷——,三更里——……”;悲欢交集时,不管合不合韵律,便会口占一绝:“一轮明月正当头,把酒赏月乐悠悠。今宵有酒合当醉,莫待明朝万事休。”此时有人会接上:“人生几逢月当头?开怀畅饮解百愁。王侯将相今何在?淮河之水怎倒流!”……就这样吟诗答对,很多人能喝他个通宵达旦。

三十年前,我也曾邀友相酌。那天天气晴好,皎洁的月光,一丝风也没有。本已是隆冬,天公作美,让人不觉丝毫寒意。我们把桌子抬到院子里,就着月光,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把“烛光宴”吃成了浪漫地“月光宴”,席间立言:少喝多吃,以叙为主。等待着,无论如何也要一睹充满神秘的“月当头”。体验一下“立杆无影”。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知不觉间,几瓶老酒被瓜分殆尽。由信誓旦旦到神情亢奋再到激动不已;由甜言蜜语到高声大语,再到胡言乱语,最后都不言不语了。桌子上杯盘狼藉,桌子边鼾声如雷。月亮从东走到西,明亮地照在几个扬言要看“月当头”的醉鬼身上,什么时候“立杆无影”自然谁也没看到!

三十年来,几经调动,生活按部就班,如出一辙,并无新意;工作除了忙碌还是忙碌,根本没心情在意哪一天是“月当头”。倒是每年的这天,都会有人有意或无意提及,但与我毫不相关,离我很远。似乎是他们的“月当头” ——他们轮番做东,相约在“月当头”这天开怀畅饮,他们是“醉翁之意只在酒,酒足饭饱不赏月”。把此良宵美景当做痛饮美酒、畅谈友情的朋友聚会,错过了一次次当头月!

今天又是“月当头”,老天很给力。“玉兔东升”——皓月当空;众星来捧“当头月”的场!浩瀚的夜空,熠熠生辉。三五星星相聚,恰似三五好友相约、聚会、喝酒,依恋的形态,仿佛酒后的依依不舍。但微风带来阵阵寒意,把兴趣盎然我逼进屋里,在键盘上敲击,打出一行行发自心底文字聊以自慰。

广袤的天地间,月光倾泻,水银般的辉映大地。孤独赏月的我抵不住阵阵寒意袭来,我有些不能自持了。身体重要,洗洗就寝,也许能做个好梦,梦中一切都会有的!等到来年的今天再看“月当头”吧!可又担心“错过今夜当头月,来年未必天无云”。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作者简介

周明金, 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先后在《中国作家网》《河南日报》《河南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西部散文选刊》等网络、报刊上发表散文360余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员,信阳市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淮岸花香》《纸上村庄》。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散文||难忘的年味【征文】

    难忘的年味 每逢春节,我们都被年味所包裹.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儿时的年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城里上小学.住在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大杂院.那时家家的收入不多,人口却不少.大米.白面这些细粮每人每月只有几斤 ...

  • 邹辉: 年味,只能在梦里回味

    年味,只能在梦里回味 安徽淮南   邹辉 腊八节过后,鼠年即将来临.按理说,这时候小区里的大家伙聊天叙话时的主题应该是你家腌制多少腊味,他家筹备若干年货才是.谁知,这时候大家伙众口一词的是,今年的年味 ...

  • 散文|| 远去的年味

     远去的年味 黄明||湖南 年越来越近了,触手可极,年越来越浓了,乡情浓郁,飘逸心头,醉倒日子. 年,是漂泊者回家的时间:年,是远行者回家的理由:年,是流浪者回家的归期. 回味过去,品味今天.随着时代 ...

  • 【春风文苑】春联送祝福 刘淮玉原创春联集锦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春风诵读] 关注我哟 春风诵读公众号:cfsd-520 投稿邮箱:3357974336@qq.com 编者按: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近了,过年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而过年贴春联 ...

  • 【散文】邹辉/蒲扇里的童年(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外一章) 邹辉 我喜欢夏天.特别思念童年清晨小鸟 ...

  • 【散文】周明金/我的“三转一响”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我的"三转一响" 周明金 "三转一响"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 ...

  • 周明金:栀子花开|散文选读

    2021-06-11 13:01 作者|周明金 来源:往流周明金(微信公众号) 进入农历五月,小园内一棵巨伞状的栀子花枝上便缀满了含苞欲放的花蕾.倒卵型的花骨朵高居枝头,像急待发言的孩子举起小小的拳头 ...

  • 周明金/绝活儿(小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绝活儿 周明金 隔壁老赵是个木匠.一生养成的习惯,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木匠吊线状. 老赵14岁跟着爷爷学手艺,那时还是小赵.小赵蒙学没上几天 ...

  • 周明金/搿老伙(小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搿老伙 周明金 媒人"一枝花"牵线搭桥,介绍守寡数载的杨嫂与鳏居多年的李哥搿老伙. 大家都认为般配,杨嫂.李哥也满心欢喜,却 ...

  • 【小小说】周明金/哭泣的唢呐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哭泣的唢呐 周明金 邻居李有福死了,死于肺癌.死时双目圆睁,嘴巴张着.似乎有桩心愿未了,又似乎有话要说. "我的--苦命的--爹--呀 ...

  • 【小小说】周明金/神弹弓传奇(外一篇)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神弹弓传奇 周明金 张弓,外号"神弹弓".金桂园方圆三五里,没有不知道的. 张弓打弹弓有多神,若非亲眼所见,说出来也许谁都不相信: ...

  • 【小小说】周明金/绝活儿

    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绝活儿 周明金 隔壁老赵是个木匠.总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木匠吊线状. 老赵14岁跟着爷爷学手艺,那时还是小赵.小赵蒙学没上几天,打死也不 ...

  •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陕西048】杜斌强:【记忆里的年味】(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记忆里的年味 文/杜斌强 记忆当中,每年一过腊八节,不管是小城的街道,还是乡下的村头巷尾,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 对于辛苦劳累了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