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秘密

这一篇文字,原是天涯网闲闲书话论坛的闲谈第三十五期,因这一期由本人主持,自认为对阅读颇有启迪,特载于此,希望与朋友们共读品鉴!
小说的秘密
——试读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牛肉销售协议风波》,兼谈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艺术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中说,“小说之屋,窗开百扇,门唯二三。”伍德没有具体说明这二三个门到底所指何物,以我理解,无非小说的语言、结构、故事与思想。无论是作家创作小说,还是读者阅读欣赏小说,都离不开这最基本的四大元素,而四大元素组合的千姿百态,就是保定艺术长青的风格,最终造就了小说史的丰富多彩。我常说,阅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无非就是品鉴风格。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学艺术,永远以自己最接近完美,并具有独特张力的风格形成自足一体,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这些可能也算常识,不必在此啰嗦,但我们在欣赏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却常常陷入迷茫困惑之中,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故事真实性问题。不说中外古人早有各种理论,就是现今国内粗陋的文学教科书都告诉我们,小说的真实并不是照搬现实生活,小说的真实自有其文学内在逻辑。但放到具体的小说中分析,我们又如何评价和把握真实性的边界。此前闲闲书话举办的小说征文中,我们都遇到了真实性的难关。
由此,我们这一期闲谈,就借试读马克·吐温这部优秀的短篇小说《牛肉销售协议风波》,来谈谈究竟什么是小说的真实,小说真实性与生活的真实区别,以及二者的边界何在,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为了发言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我们根据这篇小说拟订了几个思考题,供大家讨论,但肯定不限于这几个问题:
1.为什么小说要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第一人称在这部短篇小说中真正可信吗?
2.麦肯齐、巴尔泽洛缪·威尔逊、威廉姆·杰·马丁、巴克·杰·艾伦、安森·吉·罗杰斯、“复仇者”霍普金斯、“及时行乐”约翰逊等人,这些与协议持有者有关的系列死亡案在现实里应该很可疑,为什么马克·吐温要违反生活真实,或者在小说里被允许这样写作?难道不可能恰恰是马克·吐温的败笔吗?
3.这群人不断找美国各个官僚机构兑现承诺,主人公“我”的追债更具传奇和反讽,这就将官僚机构的荒诞被批判性的放大了,这种夸张反讽是否有损真实性原则?假如放到当下中国,对这种夸张讽刺污蔑的文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政治正确问题?政府有多少合理的空间进行反驳?
4.无疑,马克·吐温的这部短篇小说还属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还保留有若干可以确认的生活逻辑。尤记得此前有期闲谈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正午的岛屿》,就明显极端得多,几乎完全抺去了小说的想像空间与真实生活空间之间的边界,我们甚至无法知道小说的结局是人物的想像,还是真实发生的情节。这两种小说真实观是如何发生的,有优劣区分吗?如果做一个误导性的发问,两者哪种更能体现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情感与品味?
5.从某种角度讲,当代文学更强调心理真实,明显已经和20世纪以前的文学真实观有巨大不同,如果将这部短篇小说中的手法用到当代小说创作,是否可行,或者利弊何在?
6.这篇小说如果不是马克·吐温写作,而是某个网友创作的呕心沥血之作,我们能相信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吗?或者说,我们有多大的自信可以确认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纳博科夫说,常识毁灭了异常的天才,对罕见的美妙吹毛求疵,还愚蠢地蛊惑强国去征服平等而柔弱的邻居,根本上是不道德的,是被公共化了的意念,任何事物被它触及便舒舒服服地贬值。纳博科夫的这番话或许不无偏激,但客观的现实是,文艺作品中的平庸之作总是常识太多,正如我们生活中的激情总是被大量的常识消磨。纳博科夫这番话对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欣赏,肯定有所警醒和启迪。
小说推荐译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