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故事|“石破天惊”的奠基礼
相关推荐
-
第23课 《内战爆发》部编版八上历史
济南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展示图片:全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 ...
-
石家庄市区里那些比较“老”的建筑
石家庄,其本身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因为京汉线和正太线在此交汇的原因(现在分别是京广线和石太铁路),才逐渐地发展成为了城市. 石家庄建市时间并不长,所谓的"老"建筑充其量可以追溯到清末 ...
-
解放前夕,上海“地下金库”暗运黄金,帮助中共中央度过经济难关
中国解放前夕的这段日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绝对称得上是黎明前的至暗时刻,战事吃紧.经费拮据,没钱逼死英雄汉,寻找新的经济来源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再加上"白色恐怖"的威胁,地上工作转 ...
-
【每天老照片】-1万-2000- 解放战争中大同战役输得很冤?1个意外+4个失误,还丢了张家口
大同战役的失败,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非常可惜的失利.而导致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为1个意外因素和4个失误. 01 大战一触即发 1946年6月,山西大同和绥远(今天内蒙一部)战云密布.敌我 ...
-
血洒平津(二):绝密计划!命悬一线的西柏坡
1948年年末,东北爆发了辽沈战役,蒋介石在华北督战期间,对于东北战局他完全是束手无策.而眼下的华北呢?解放军的三个兵团居然各自为战,到处侵袭骚扰:徐向前指挥第一兵团现正在太原和阎锡山死磕:杨得志指挥 ...
-
西柏坡村当年为何被选中:交通便利、靠近北平和石家庄
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集中23万重兵对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发动了重点进攻.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主动放弃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历程.此后的几个月里,国民党军在西北 ...
-
响应“五一口号”,民主党派奔赴解放区,只为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1948年上半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人民军队在各个战场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每况愈下,犹如"王小二过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发布<纪念"五一&q ...
-
为何西柏坡的几间“小破屋”警示作用那么大?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 前言 ★ 6月24日,我们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的13名党员来到西柏坡开展特殊党日活动. 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在平山县中部一个四面环山.仅有七.八十户 ...
-
《红色印记》第47集:全面反攻的冲锋令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员杨烁.我要讲述的是1945年8月10日到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的七道反攻命令.其中,第一.二.三号命令的手稿,现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第二.三号命令手 ...
-
《闪耀的红星——红色革命英烈故事系列丛书》在西柏坡首发
摄影:李欣潞
-
乡音|129期【原创】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12 石破天惊: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指南针、船尾升降舵、多重桅杆、水密隔舱源自刺桐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十二 本文8419字 插图25幅 视频1'10'' 阅读14min [编者按]根据系列大纲安排,前7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了安平桥.八卦沟.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山川坛石笋以及 ...
-
我最喜欢的一个鸡汤小故事
来自沟通训练营学员"世无桃花源"的提问: 奶爸你好,向你请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罗永浩说他备考GRE的时候,缺乏动力和自制力了,就看鸡汤,而且不是论本看,而是论斤看. 请问您觉得这 ...
-
中医故事——《 生地篇》增水行舟之大义
< 生地篇> 02 增水行舟之大义 有个计程车司机,忙到昼夜不停地开车,虽然他知道自己疲劳了,也开得比较慢,但还是没法避免交通事故. 在一次跟货车相撞过后大出血,腿骨骨折,血虽然止住了,骨 ...
-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
#关注我# 说故事的人更有竞争力
#关注我# 说故事的人更有竞争力
-
民间故事:清朝一小偷,外出行窃当晚未归,引出一场奸杀案
清朝康熙年间,湖州城南逸老堂左侧的大路上,出现了一个死者.根据仵作的检验,死者身体上有五处被斧子砍击的伤痕,脑袋上的两个伤口是致命伤.官府随即画影图形,贴出告示,让人认领尸体.告示贴出几天之后,长兴县 ...
-
经方高手篇:16张经方的故事!
2012年飞快的过去了!我的中医学习实践却在徘徊中慢行.翻看病案记录,最早的一个是在2月14日.也许还有更早的.遗憾的是,有些没有记录,有些没有下文.盘点2012年自己用过的方子,算是对过去一年的小结 ...
-
民间故事 秀才中举
半天辰光,两个天下,又骑马,又插花,穷秀才一下子变成阔老爷.一时四乡八村,沾亲带故的,都备礼上门恭贺,闹哄了好几天.过了几日,又同张家小姐完了婚. 举人是从穷处来的,晓得穷人的甘苦.一次邻村有个恶富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