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里的“硬通货”。

(五代·周元通宝罐装大样26+)
一提到“硬通货”,
大伙儿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黄金,银币。
十多年的古钱币经验告诉我,
只要玩对了品种,看准了方向,也许短期会有波动,长期必然扶摇可观。
古钱要是'硬’起来,还真没有银元啥事。
什么样的钱币值得投资,什么样的钱币长久保值,
今天,就来带大家整理一下,那些个长久保值、从未让我们失望的古钱...

(明·永乐通宝)
先说知名度。
在圈子以外,
说“大齐通宝”可能没有人知道,说“五帝钱”一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因为五帝辟邪早已大名在外,何况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都是祖传的钱币。
认知即市场,市场即价值,
所以清钱会火,所以大钱更热。
在圈子当中,
说“大康元宝”可能懂的人不多,说“靖康元宝”一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因为辽钱毕竟冷门鲜有人知,而名誉品、纲目钱,都是玩钱耳熟能详的品种。
认知即热门,热门即价值,
所以名誉品更火,纲目钱更热。
别小看钱币的知名度,
大到“五十名珍”“六泉十布”“咸丰十三太保”,小到具体的重和通宝,崇祯跑马,康熙罗汉,玩家往往闻名而购买,以名为目标。
再说辨识度。
比如钱币版别,
说“元丰通宝矮元肥郭”(一级)大概不是专玩元丰的朋友一脸懵逼,但说“圣宋元宝结圣”(七级),便是不玩宋钱的人,也能轻松的辨认(圣字打结)。
类似的比如什么政和通宝文政,淳熙元宝顺点熙,弘治通宝连水治,乾隆通宝山底隆...
辨识度简单明了,传播度也就水涨船高了。
比如钱币书法,
你让一个外行去对比大观折十和大中折十的字,便是说不出所以然,正常也都会觉得大观折十好看。
类似的比如什么新莽布泉(货泉),永通万国,崇宁通宝,泰和重宝,大定通宝,正隆元宝...
书法艺术引人入胜,市场供需也就价高者得了。
别小看钱币的辨识度,
熙宁一级版卖不过宣和八级版,西夏钱名誉品卖不过崇宁网红版,这都是市场现实存在的。

(北宋·大观通宝)
钱币的寓意重要吗,当然重要,
不然“五帝钱”、罗汉钱是怎么火的?
人终究不能免俗,
感情因素往往也能左右钱币的价值。
比如抛开版别稀有不谈,带'福’字的洪武通宝,一定比其他字的洪武好卖,带'福’字的顺治康熙,一定比其他字的顺治康熙难买。
太平通宝明明比宋元通宝更多,但就是比宋元通宝更火,人们总希冀有一个太平的寓意。
同理的还有永乐通宝(永远快乐),顺治通宝(顺顺利利),乾道嘉(钱到家)等等。
钱币的特殊有市场吗,当然有,
不然那些大样,那些刻花是怎么火的?
人总是猎奇求异的,
主观认知同样也能影响钱币的价值。
比如一枚康熙'超大样’出现,可能会拍得比罗汉钱还要火爆,比如一枚建炎'首见版’出现,甚至比名誉版价格更高。
当钱币出现合面(合背),逆书,旋背,连体,抹上朱漆,带点发禄,出现刻花,满足了人们对钱币特殊的追求,也就有了市场。
别小看了钱币的寓意和特殊,
钱币有标准,但是感情却是没有标准的。
因为某一钱币带上了某个人的姓名,也会有人天价求取,更不用说大众认可的寓意和特殊了。

(清·朱漆)
在传统品相派眼里,
经典坑口就代表着“硬通货”。
记得三四年前曾在朋友那里见到一批云南出的兴朝永历,一水儿的直边厚重,红斑绿绣,便是对这品种再不感兴趣,也能预感到这种品相必然爆火。
祈福坑的金代,西溪坑的南宋,长葛的顺天得壹,连云港的常平,苏州坑的隆庆,大同坑的大明...
这些曾经经典坑口的经典钱币,泉友们便是得其一二,也会弥足珍爱。
更不用说市场一旦出现,定遭哄抢了。
在潮流品相派的眼里,
绝对品相也代表着“硬通货”。
记得六七年前曾在园地看到过一枚通正元宝,给我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该币通体规圆翠绿,笔画清晰坚挺,一改前蜀通正元宝字体漫漶粘连,厚薄不均不圆的习惯记忆。
辽钱常见的制作粗劣,而一旦工艺如徽宗,字口如大定,我想十倍的价格,也有人要(前提是真的。)南宋常见的起皮酥边,而一旦状态如罐藏,字口如刀刻,我想就是当母钱卖,也有人买(前提是原味)。
任何钱币都有绝对品相,
而这种万里挑一的绝对品相一旦出现,一定有人不惜一切。
别小看了经典坑口和绝对品相,
虽不提倡这种变态的收藏追求,只是如果能以合适的契机合适的价格遇见,也千万不要错过,
这种钱币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硬通货”。

(十国·通正元宝)

知名度,辨识度,寓意,特殊,经典坑口,绝对品相,这些都是“硬通货”的关键因素。
经验表明,
钱币具备其一,便有市场。同时具备其中二三,便是热门。能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的,肯定爆款...
玩钱币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在当今高手过招,神仙打架的钱币市场,
就比你的钱币硬不硬了。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时候打伞
你说你喜欢太阳,但你在阳光明媚的时候躲在阴凉的地方
你说你喜欢风,但是在刮风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害怕你说你也喜欢钱币
因为你连“品一藏泉”都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