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领域里,“对钱”是怎样一种存在?
在我国的传统审美领域中,“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文字、陶器、青铜器上的纹饰,到帝王的宫殿、陵墓,甚至律师和对联,无不透露出对称之美。而在古钱币领域中,这种对称之美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对钱”。接下来文瀚乐拍就来说说关于对钱的那些事儿。

我们常说的“对钱”,指的是那些钱文相同,但字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钱又被成为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人称其为“符合泉”。与传统的古钱币相比,对钱有三种主要特征:其一是两枚古钱币上的钱文相同,其二是采用不同的字体,其中必定有一款是篆体字,另一款通常为隶书或者行书,其三是两种钱币的材质、形体和币值相同,这就意味着钱币的尺寸、轮廓、钱文位置、字体大小、铜质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致,可以成双配对。
对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南唐中主李璟在铸造开元通宝时,分别采用了篆书和隶书来铸造。到了北宋时期,对钱铸造开始盛行,从宋仁宗天圣元年首铸“天圣元宝”真篆书二品对钱开始,直到靖康二年北宋灭亡为止,104年的时间里,铸币机构先后铸造发行了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等25种对钱,其中每一种对钱都对应不同的版别,有些对钱的版本甚至非常复杂,比如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版别甚至多达四五十种。

相信聪明的朋友们已经想到了,对钱铸造的巅峰,离不开那位文化和书法造诣最高的宋徽宗赵佶,这位帝王的书法之美有目共睹,也具体体现在铸造的钱币上。在宋徽宗铸造的各种钱币中,除了崇宁和大观钱以外,圣宋、政和、重和、宣和等古钱币成双成对的,其品种之多、质量之精绝对空前绝后。
到了南宋时期,还有绍兴、乾道等继续铸造的年号钱,但是从南宋淳熙纪年开始后,钱币上的钱文转而使用呆板的宋体字,曾经盛行一时的对钱渐趋消亡。就在宋朝努力铸造对钱的同时,伪齐政权刘豫也曾铸造阜昌通宝、阜昌元宝的对钱,所采用的字体是篆书和真书。

清朝时期,古钱学家翁树培最先发现了对钱这种现象,他在《古钱汇考》一书中首次列出了上百种对钱,由此开启了人们对于对钱的研究。在文瀚乐拍看来,对钱的研究与发展,又何尝不是古钱币收集的一种乐趣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