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两大隐形杀手,千万别忽视

人们总是将癌症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却很少有人思考:癌症到底是怎么导致死亡的?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破坏吗?的确,不管良性还是恶性,肿瘤不断增殖生长都会压迫甚至破坏人体器官,最终导致死亡的发生。恶性肿瘤更为致命的原因在于,它能全身到处转移,到处破坏,转移到脑就破坏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到肺就破坏呼吸系统。

但是,这绝非癌症死亡的全部真相!还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并不是死于癌症本身,他们栽在了并发症手上。这部分患者的比例可一点都不低!仅仅恶液质这一个并发症,就直接导致了约20%癌症患者的死亡。

讽刺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绝大部分注意力却都放在了肿瘤本身的治疗上,对并发症的关注完全不够!就像是游戏里能够单挑BOSS,最后反而被小怪秒杀了,实在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在众多“小怪”当中,有两头尤其凶恶,它们就是——恶液质和静脉血栓栓塞。各位癌友们千万注意咯。

恶液质——“当体重下降超过30%,死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说起恶液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典型的例子。胰腺癌晚期的他骨瘦如柴,仿佛风一吹就倒。

这种癌症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逆的食欲下降、体重丢失、营养状况恶化,直至最后死亡,就是肿瘤恶液质的典型表现。据报道,60%~80%的进展期癌症患者会出现恶液质,更是有约20%的癌症患者直接死于恶液质。

乔布斯患癌后骨瘦如柴(图片来源:网络)

可能有人会问:恶液质患者那么瘦,现在营养治疗已经很完善了,是不是补充足够的营养就能治疗恶液质呢?

起初人们也是那么觉得,认为恶液质就是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吃得太少导致的。然而后续的研究却表明,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缓解恶液质的进程,状况该变差的还是继续变差。这让研究人员们开始明白,恶液质绝不是单纯的营养不良那么简单。

根据2011年恶液质的最新权威定义:恶液质是以持续性骨骼肌丢失(伴有或不伴有脂肪组织丢失)为特征,不能被常规营养支持完全缓解,逐步导致功能损伤的多因素综合征。这个定义点明了恶液质的三个特点:

  • 骨骼肌持续丢失
  • 常规营养支持不能完全缓解
  • 功能损伤

其中,骨骼肌丢失是恶液质的核心表现,外在表现为体重丢失及乏力。有研究人员认为:当患者的体重丢失大于稳定体重的30%时,死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目前,恶液质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代谢异常假说”认为,恶液质的发生是细胞代谢异常所致,受到多种信号途径影响;而“系统炎症反应假说”则认为,肿瘤恶液质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炎症因子,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继而导致细胞损耗。

临床上将恶液质分为三个阶段:

恶液质的分期

当恶液质发展到难治期,患者通常已经对抗癌治疗无反应,病情进展快,体重不可逆转地持续下降。在这个阶段,患者已经虚弱到连营养支持都成了负担。对难治期恶液质的治疗目的只能是减轻患者的痛苦,解决患者饮食相关问题,例如增进食欲、治疗反胃症状。

难治期恶液质“无力回天”,因此,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预防或延迟患者进入难治期。并不是等到患者骨瘦如柴、病入膏肓了才算恶液质,恶液质也出现在肿瘤生长的早期。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就越好。

无论是在恶液质前期,还是恶液质期的高危人群,均应进行营养、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等的预防性治疗,这包括治疗引起营养不良的原发疾病、营养咨询与教育及锻炼,这些有助于推迟恶液质期的发生。

静脉血栓栓塞——癌症患者的第二大死因

63岁的王大爷肺癌手术后在病床上躺了几天,终于能够下床活动的时候却突发呼吸困难、晕厥,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像王大爷这样的情况并非罕见,他们都死于癌症患者的第二大杀手——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有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下肢水肿和沉重,或锁骨上区水肿;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胸痛、心动过速、情绪不安、呼吸急促、晕厥、氧饱和度下降。

所谓“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就是人体的静脉里形成了血栓,就像异物堵住了水管。如果只是这样还没那么严重,顶多只是造成一段“水管”不通水,关键在于,这个“异物”还会随着血液到处跑,最终堵塞肺部的血管,造成肺部血流障碍和组织坏死,于是,致命的肺栓塞就来了。

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在4%~20%之间,相较非肿瘤患者高出数倍,这当中又尤其是接受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在所有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肿瘤患者占了20%,可见静脉血栓栓塞有多“偏爱”肿瘤患者。

为什么癌症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呢?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在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瘀滞和高凝状态。

  • 首先,肿瘤生长、手术、化疗药物等均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 其次,肿瘤患者长期卧床,更容易导致血流瘀滞;
  • 更重要的是,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破坏血管系统纤维蛋白沉积与降解之间的平衡,导致癌症患者多有凝血机制的异常。此外,肿瘤组织本身也能分泌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具有高血栓形成的倾向。

尽管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应当对高危患者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但在我国接受规范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比例还很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的医生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认识还不够,相关的报道也比较少。并且,部分医生还会过度担心进行预防治疗之后导致大出血的风险。

一般而言,静脉血栓栓塞的基本预防包括:

  •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和戒酒,控制血糖或血脂等;
  • 尽早下地活动:早期下地活动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并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腿部活动:是最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增加静脉回流血回流到心脏的方法,患者主动的腿部运动或腿部抬高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病情严重、活动困难或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建议使用机械性辅助装置进行腿部被动运动;
  • 避免脱水:多喝水,避免身体处于脱水状态。

此外,对于静脉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医生还会通过抗凝药物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例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机械性预防方法,包括:梯度压力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下肢静脉泵,也可增加静脉血流并减少下肢静脉淤血。

总而言之,对肿瘤的治疗绝不能只局限在肿瘤本身。随着治疗手段的革新,癌症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带癌生存、与癌共生逐渐成为常态。越是如此,就越需要重视癌症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并发症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增加治疗成本和治疗时间,最终影响患者的生存。身为癌症患者和家属,应当提高警惕,防范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悲剧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