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皇居广场和浅草寺 环球之旅(124)
到东京,一般都会安排参观皇居。这不但是天皇居住的地方,也是水泥大楼林立的东京市中心一块难得的绿色宝地。日本人现在不称天皇及其一家居住的地方为皇宫,而称为皇居。皇居位于东京的中心地带千代田区,占地110公顷,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分为皇居、外苑、东苑,以及北之丸公园等几个区域。

图1、皇居卫星图片
15世纪中叶,这里建有规模很小的江户古城堡。德川幕府时期开始大规模建造,至17世纪中叶已形成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4公里、总面积达150公顷的江户城。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取回江户城的管治权,将首都从京都迁来江户并改名为东京,原来的江户城则改造成为天皇居所。自此以后,历代天皇及其家人一直居住在这里。

图2、皇居大门紧闭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皇室从日本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个皇帝神武天皇(公元前660~585)到当今明仁天皇(1933~)共相传125位,延续2000多年,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由于被认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历史学上称其为天皇氏),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虽然裕仁以后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弃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但多数日本人仍认为天皇代表着“国家”。 日本的现任天皇名为明仁,年号平成,于1989年即位。

图3、二重桥前留影
日本的皇宫没有故宫气魄宏大,更像是一座大型的私家庭园。皇居每年对外开放两次,一次是1月2日日本的新年,一次是12月23日天皇诞辰。届时天皇会在这里出现在民众面前,向大家挥手致意,公众还可以通过二重桥进入皇宫并接受天皇的问候。由于我们没赶上皇宫开放的时间,只能从外面一睹其尊容。
为什么称为“二重桥”?这段护城河上有两座桥,前面的是石桥,后面的是铁桥,由于高度的不同,远远望去就像有两重桥重叠在护城河上一样。

图4、站在皇居大门前的碎石子路上
通向皇居大门的路是一段碎石子路。我很好奇,如此神圣的地方竟然是如此简陋的石子路。导游说,别小看这段石子路,这是当年古代贵族的一种防盗措施。那时没有闭路电视和红外线防盗装置,这种石子路的设计,使深夜潜入皇城内的不速之客,因走在石子路上发出沙沙的声音而暴露自己的行踪,真乃绝招也!现在皇居保留了古代这种石子路,象征意义远大于防盗意义。

图5、皇居里的阁楼
1948年以前,这里称之为皇宫,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遭到美国飞机的空袭,一度遭到破坏。想象得出来,当时老美对支持日本发动战争的天皇裕仁是何等的深仇大恨,一度想至于死地。现在的皇居建于1968年。虽历史沉浮,但绿阴簇拥、城墙与护城河围绕,风貌依旧。

图6、隔离石鼓
皇居外苑俗称皇居前广场,广场区域与城市交通道路的交界处用一排圆形石鼓相隔离,乍看起来像一枚枚象棋子,不时有警察巡视警戒。
我们刚离开广场上了车,突然看到天皇的车队从皇居出来,不知去参加什么活动。广场里的许多游客涌向车队。我们团队里的年轻人喊着要下车去看天皇,司机不肯开门。就这样,我们和天皇仅仅因几分钟的时间差而失之交臂。

图7、绿树成荫的皇居前广场
广场上耸立着楠正成塑像,他是日本中世纪时期著名的武将,在推翻镰仓幕府、中兴皇权中起了重要作用。1336年,叛军进攻京都,楠正成兵败自杀殉主,时年43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天皇为了培养国民对天皇的愚忠,将楠正成塑造宣扬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军神”。导游介绍说这座铜像是由东京美术学校的师生在1904年铸造的,铜像高4米,重6吨多,反应了当时日本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图8、楠正成塑像
看到这座武士雕像,让我想起了由美国明星汤姆·克鲁斯主演、制作成本高达一亿美元的电影《最后武士》。这是我刚刚在飞机上看到的电影。里面的日本武士就是这样的打扮,身着甲胄,手持着战刀,在枪林弹雨之中横冲直闯,惊心动魄。这部电影的日本武士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汤姆·克鲁斯演技尤为佩服。

图9、广场周围的建筑
皇居广场周围都是著名的高大建筑物,如丸之内大厦、东京国际会议中心,还有不远处的东京塔。广场青松翠柏,绿地如茵,非常洁净,洁净的你连一张纸片都看不到。有人问我:“你对日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干净,非常的干净。”不光是东京,而是整个日本,所到之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日本是个弹丸之地,土地紧张决定了即使是三四星级宾馆,房间、卫生间都很小,无法和中国相比,但房间、卫生间之干净,却是世界有名的。

图10、园林工人(左下角)在清洁广场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环境。任何一个城市,出了城就能看到森林,凡是山丘,都被森林所覆盖。从飞机上往下看,森林、湖泊覆盖面积很大。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对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弹丸之地非常爱护。我们的同胞们如果都能这样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比现在好得多。

图11、皇居广场留影
到东京的旅游人一般都回被安排到浅草寺参观,因为这里既是佛教圣地,又免费参观,旅行社何乐而不为。浅草寺全名为金龙山浅草寺,位于东京台东区,创建于628年,是东京都内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供奉的本尊是圣观音菩萨,至今香火鼎盛,每年游客、信徒超过300万。

图12、寺院大门
寺院的大门挂有醒目耀眼的“雷门”大灯笼,直径3.4米、高4米、重67公斤,比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还大。二战期间,整个浅草寺在美军轰炸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直到1958年才重建至今。现今的浅草寺大多是后来依着原式样以钢筋水泥结构盖起,并利用各种材质与色彩来维持其古朴的感觉。雷门灯笼的两侧,有威风凛凛的风神和雷神二将坐镇,很像中国寺庙里的哼哈二将。

图13、观音塑像
听导游介绍,大约在1400年前,一对以捕鱼为生的兄弟在出海打鱼时捞起了一座观音金像,认为是佛祖显灵,派观音来保佑他们的。于是,将观音金像供奉在家中,天天参拜。结果运气非凡,出海打鱼年年大丰收。当地的村民得知后便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来供奉这座观音金像,这就是浅草寺。

图14、“仲见世通”路边的店铺
从雷门到宝藏门之间,为“仲见世通”路,路边都是店铺,售卖带有浓厚日本特色的各种食品、手工艺品等。这在寺庙里是不多见的,香客既拜了佛,又购了物,精神与物质 兼顾。当然是先拜佛,回头再购物。

图15、宝藏门正面
“仲见世通”快走到头时,高大的宝藏门出现在眼前,上面挂着纪念重建50周年的标语横幅。道路两边挂满了有文字的白色灯笼。

图16、灯笼上都是一些店铺的名字
导游说灯笼上都是一些店铺的名字。这些店铺为了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向寺院捐钱,祈求神灵的护佑。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店家和寺庙互为利用,在寺庙里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图17、宝藏门背面
宝藏门整体高22.7米,深8米。由于第二层上收藏了浅草寺的大量宝物,因此才称为宝藏门。门上也挂着大灯笼,上面写着“小舟町”。

图18、大草鞋
穿过宝藏门回头看,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两个大草鞋,每个长2米,宽1米,重达150公斤,可堪称草鞋之“最”。据说这一对草鞋历经三年才编制成。有的导游讲是代表务实农耕的意思,是日本人对农业社会发展的看重和祝愿;也有导游讲是专门用来吓妖魔鬼怪的。我看能讲清楚的导游不多。

图19、五重塔
穿过宝藏门,高高的五重塔耸立在浅草寺西南角,高度为53.32米(塔高48.32米,顶端9轮部分高15.07米),仅次于京都东寺的五重塔,是日本第二高的五重塔,塔中保存着当年斯里兰卡赠送的佛舍利。

图20、排队祈祷的信徒
经过宝藏门,来到了浅草寺观音堂前,眼前出现排队拜佛的人。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不是在香炉处或是观音堂前排队,而是排队在一个高约6米的木制方柱前,轮流手持从柱顶飘下来的彩色布条,低头祈祷。看得出来该方柱是为重建50周年纪念而临时建筑的方柱里(共有三个)最重要的一个,从上面的汉字能猜出是金龙山最高主持立的。

图21、清洗池
按照拜佛的规矩,进入观音堂前,要先在清洗水池把自己的手脸洗干净。在早期,日本的寺庙一定依水而建,所有的人进庙前都会在水边把自己洗干净,既是尊敬、也是清爽其心灵。随着建筑都市化与溪流地形变迁,许多寺庙如浅草寺边已没有溪流,于是庙方在正殿入口边特设流动水池,供信徒洗漱。浅草寺的清洗池设计为九龙吐水,上面立一个持剑的青铜武士,边上放置几个可爱的小水瓢。水瓢的用法是有讲究的。我看到一个日本老妇用右手拿起水瓢舀一些水,清洗左手,再换到左手拿水瓢舀水清洗右手;再用右手拿水瓢舀水,把水倒到左手手心用来漱口(不能用水瓢直接喝水);最后把水瓢中剩余的一些水沿着右手掌往下倒,把自己拿过的把柄也洗一洗,以方便下一个人使用。一位老外以为这里流出的是圣水(泉水),拿着水瓢直接喝水。据信徒讲,这是不对的,也不卫生。哈哈,真是“老外”!

图22、浅草寺正殿前的香炉
洗干净之后,接着就是去是熏香。在浅草寺的正殿前,立有一个香炉,据说香雾触于人身,所触处便可祛病得福,因而到此的信徒点着香后无不争相用双手往身上撩雾,以祈福佑。一些中国游客也上去凑热闹,把烟往钱包上煽,说能进财。熏完香气后,信徒们进入正殿膜拜。正殿上也挂着一个大灯笼,灯笼上写着“吉人桥”。看来大灯笼是浅草寺的一大特点。

图23、进入正殿
日本寺庙的正殿与国内寺庙有些不同。国内寺庙的正殿中,可以近距离看见佛像,日本寺庙内用一个玻璃墙隔断成两个区域,一般人只能远远望着佛像,除非有特别需求与祈祷必要、并付出一定费用后才能进入里面,由和尚带着膜拜。

图24、殿内用玻璃墙隔断成两个区域
信徒和游客都期盼能在这里抽张好签,这要付费。浅草寺的签分成大吉、吉、半吉、小吉、末吉、末小吉、凶等等几类,抽到大吉或吉的,带回家每天虔诚地拜拜,没准儿好运会来;抽到不吉利的,把它留在庙里,由和尚们处理吧。回想起1987年,我曾在浙江方岩寺抽出了一个“上上签”,寺庙主持说,共有100个签,只有一个“上上签”,没想到叫我抽上了,说我仕途远大。我也只是听听而已,并不信这些。

图25、卖和服的店
“仲见世通”路边的小摊有上百家,据说有的店铺有百年历史。有名的商品有雷米花糖、人形烧、炸糕、煎饼、丸子、江户玩具、和服、不倒翁、小灯笼、扇子等土产礼品。走了日本不少地方,只有这里的传统小甜点――人形烧是现做现卖,很新鲜,价钱也是最便宜的。出来前,患癌症的妹妹曾对我说,想吃日本的小点心。一路上,我尝了各种小点心,就这种人形烧豆沙点心最好吃。我给妹妹买了些。她果然喜欢吃。

图26、现做“人形烧”点心
买东西时碰上团友刚买了电器回来,告诉我附近有一家电器店,比中国人的免税店的价钱便宜多了。说起买电器,大家和领队、导游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争论。昨天,导游把我们拉到一个名为“秋叶原免税电器店”的商店前,大家以为到了大名鼎鼎的价格便宜的“秋叶原电器街”(电器商店就有500家),计划买电器的团友们兴奋不已。下车后,才发现整条街只有这家中国人开的店,里面的售货员一色的大陆同胞,顾客全是大陆来的游客,把个小店挤得水泄不通。一看就知道是专门对付大陆同胞的宰人店,导游能吃到回扣。

图27、小礼品店
我问领队:“为什么不拉我们到'秋叶原电器街’?”领队回答:“哪里卖的电器没有中文说明书,这里的有中文说明书。”一位年轻的团友说:“那你应该把情况向大家讲清楚,由大家来选择。连机场免税店里卖的电器都有中文说明,我就不相信'秋叶原电器街’里的商店卖的产品都没有中文说明。”大家七嘴八舌,导游、领队干脆不吭气了。
我看中了一个带小灯泡的掏耳勺,1500日元。我这个人耳屎奇多,夫人、女儿给我掏耳屎时因看不太清而不能掏干净。这掏耳勺挺适合我,买了。回北京时,在东京机场的免税店看到同样的掏耳勺,价格比我在中国人的免税店买的便宜300元。幸好我没买大件。

图28、制作各种点心
在日本购物,印象最深的是两点:
一是日本的产品品种多、质量好。日本人肯钻研,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聚光掏儿勺就是一例。中国的游客大部分是来采购的,回国时个个满载而归。不管国内反日情绪有多高,对日本产品的信赖度却一点没降低。

图29、各种小吃
二是商店的服务态度堪称世界第一。你一进入商店,店员一定是鞠躬笑脸相迎,百问不厌。即使你不买东西,他们也是鞠躬笑脸相送,让你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日本的服务态度让我想起一件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夫人从美国给我买了佳能最新款的高级相机,只有英文说明,对于我这个不懂英文的人来讲,很苦恼。正好日本在中国举办产品展览,我找到参加展览的佳能公司,让他们看了我的相机,讲述了我的苦恼。当时中国还没进口这种相机。半个月后,佳能香港公司给我寄来一本中文说明。
弹丸之地的日本,没有任何资源,却能把产品打入世界各地,口碑极佳,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靠的是什么?也许我这两点感触,能说明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