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接地气”的国际剧:看黄金“工匠”细雕琢

当下,都市情感剧依旧是影视市场的主流。然而,观众在追捧这类剧的同时,也逐渐对剧中家长里短、情感纠葛、婆媳关系等桥段感到麻木。因此,情感剧市场急需一股清流,“拉”回观众的好奇心,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而《盲约》的到来恰逢其时。

《盲约》诞生于阿根廷,在多个国家掀起了收视风暴。这一次,克顿旗下的好剧影视把它引入了中国。为了推出一部能带给观众新鲜感的都市剧,好剧影视请来了打造过《斗鱼》《璀璨人生》《美丽的秘密》等精品偶像剧的著名“金三角”——导演柯翰辰、编剧如萍、监制柯宜勤来本剧保驾护航,而他们则为《盲约》的内容、制作等花费了大量心血。

1
  “盲约”成世界话题,社会人心变推手

导演柯翰辰

“盲约”二字来自国外同名的电视剧的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盲目约会,在本剧的导演和监制看来,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它可以代表现在许多年轻男女急于寻找好伴侣,却忽略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现状”,导演柯翰辰解释说:“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适合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适合’很重要,现在有很多人迫于环境和外界的压力去约会、甚至选择在一起,这部戏可以带给他们一些新的感觉。”

监制柯宜勤表示赞同:“我看了克顿拿来的国外影片后,觉得剧情很有意思,题材也比较有普遍性,当时就很有兴趣翻拍。这个名字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也点明了本剧的主题。我感觉它很适用于现在超过28岁的年轻女子的情况,她们要面对来自工作、家庭、环境以及年龄本身的压力,不得不为了婚姻而盲目地去约会、选择。现在有很多征婚、两性结识的工具,男女常发生这种问题,探讨它也贴紧社会现实。”

面对这样一部火爆的国际IP,柯监制坦言,她认为“盲约”是一个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的共同话题:“拉丁美洲版《盲约》的内容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但其中的年龄现象是符合中国现实的。过了28岁的年轻男女,难免要面对爱情观、婚姻观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也进行了探讨。”柯翰辰导演则是直言:“这部剧在内陆能不能火我不敢说,但在内陆以轻喜剧为主的时装爱情剧并不多。内陆的这类剧一般是以家庭伦理或男女感情为主,很少琢磨背后的原因、外在环境的压力等,而这些在《盲约》里讲得非常完整,在人物角色、社会结构和现实情况方面,都是从人心和人性的角度去慢慢挖掘和累积。所以我觉得,不管红不红,这部戏都值得一看。”

对于“盲约”的现实意义,编剧如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告诉我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相亲’,但我觉得意思还是有一点不同,我们中国只会用'相亲’这个词汇,而不会用'盲约’。探讨这个话题非常有趣,它是个流行词,我们可以多一种认知,也许它还会造成一波风情。”

2
  “国际范儿”碰撞“接地气”,演员玩转形象突破

监制柯宜勤

《盲约》是一部国际IP,为了使它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编剧如萍费了不少心血:“原剧讲述了一个剩女为了何时嫁出去和妈妈打赌的故事,这个主架构没有地域性问题,但原剧充满了西方元素,如女主妈妈的前夫在剧情一开始就寄宿在她家,这是东方人很难理解的。所以我要合理地诠释它,即从头讲起。如果能把它改顺,它反而能成为我们的卖点:这么不和的前夫前妻住在一起,一定非常有趣。”

被问及改编的难度和这种改编模式是否会持续时,如萍回答地十分爽快:“改编的难度非常大。毕竟这在全中国是第一次,而中西想要强调的内容不一样;改编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考虑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故事架构、是否有趣和容易接受,然后根据这些进行细致的修改。至于这种模式可不可持续,还要看剧是否足够优秀,例如《盲约》能发行六七十个国家,就自有其道理所在。”

柯翰辰导演则认为,如今的都市题材应该更加大胆,内容也要能适应不同的阶层和年龄段:“现在的观众可以从网上得到很多信息,不会你给什么他就看什么。情感面是任何一部戏的基本面,关键是角色和背景,它们不一样,故事才特别,而这就需要投资方和制作方大胆尝试。”同时,他对《盲约》的独特风格很有信心:“我觉得我的每一部戏都能展现不同的风格,因为每部戏所探讨的角色和背景不同,所以不会有太多雷同的东西。”

除了剧情,如萍编剧在原版人物设置的基础上,也做了诸多思考:“原版的男女主角并非当红演员,而且男主人设非常弱,戏份也少。现在电视台要看演员,所以我需要招到好演员,这样一来就必须加强男主角的戏份,让这个人物变得丰满一些,陆毅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蒋欣在剧中完全是'夏天’这个角色。夏天是个总穿黑衣服的女屌丝,胖胖的,跟妈妈非常不和。我认为夏天是有一点胖,但看久了会觉得有一点可爱,蒋欣恰好有一种萌。她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对她的印象都停留在《甄嬛传》里的华妃,但她演起夏天会让人觉得非常可爱,演得既好又不做作。看了'夏天’,观众会颠覆对蒋欣的认知。”

提起“演员”,柯宜勤监制也有满腹的话要说:“蒋欣演夏天,确实让我们觉得万中寻一。为了这部戏,她胖了10斤,而她拍完《盲约》就要赶去拍《欢乐颂》的续集,上个月我去探班,她告诉我那边的剧组现在没有办法帮她定妆。所以我觉得蒋欣非常敬业,而且是真正的演技派。我们对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华妃,但在这部戏里她的角色十分喜感。蒋欣在各方面都非常配合,而她也会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告诉我们。能请到她,我们很开心。”

对于配角,“金三角”也花了不少功夫,除了年轻的实力派演员,还精心选择了多位老戏骨,再根据演员气质、剧情要求对角色进行修改。柯宜勤以夏天妈妈为例,加以解释:“原版妈妈的身材非常好,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所以和夏天常起冲突;但如果演得太犀利刻薄,观众就会不喜欢这个角色,因此她需要有一点喜感。以这些为标准去选择演员,导演很自然地想到了恬妞老师。我们以前跟恬妞老师合作过,深知她可以胜任这个角色,但她是丰腴型,与原版落差很大,所以我们为这个角色进行了大反转:因为以前可以去选美、现在却变得丰腴,所以对女性的要求才特别高,没想到效果反而更好,恬妞的演绎也相当精彩。”

3
  黄金团队精雕细琢,呼吁业界“工匠精神”

从左至右依次为:编剧如萍、编剧Marta、监制柯宜勤

近两年,“IP”在影视市场非常火热,而《盲约》也是IP,因此,“金三角”不免被问到对于IP的看法。对这个问题,柯翰辰导演直言:“IP并非收视保障,关键还是这部剧制作方和演员。IP对收视当然有助攻作用,但绝非所有的剧都要靠一个好的IP。”

编剧如萍则是认为,改编IP本身并没有不好:“编剧和IP结合是好的,可以各取所需,使产业更蓬勃,但现在的问题是过度炒作。”

《盲约》的制作凝聚了“金三角”乃至整个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对于他们三人,柯宜勤监制有着精准的评价:“我们合作了十几年,从生肖到星座,都称得上是'三合’,因此配合非常默契。”面对合作过多次的制作团队,导演信心十足:“从制片主任、摄影、灯光到现场工作人员,以及一些演员班底都与我们合作过许多次,所以我们可以制作出一部精致的都市剧。”信心的背后,是整支团队花费的无数精力与心血,而这些正符合如今倡导的“工匠精神”。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电视剧拍摄也需要工匠精神,对此,编剧如萍坦承现实的艰难:“从大环境来看,'工匠精神’在影视市场十分艰难。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太过蓬勃,我们却没能建立相应的体制。比如读剧本会议,编剧、导演、演员等等所有人都要到场,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时间,例如演员,她的空闲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很难实施工匠精神。我本人也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写剧本的时候,写到30集还在修定型。但在大环境就很难,从演员方面就能看出来,如某个咖位的演员,他只能给到你这么多时间,而且不能超时;自然,这个要求很合理,因为我自己就是每天工作不超过12个小时。至于其他,只要我们能做好,我们就会努力去做,在国内,这些还算是不错,只是拍摄时间没有办法变得更长。在这部戏里,可以做好的部分,我们努力做到了,当然我们也希望更好。”

说起大环境,柯翰辰导演同样感慨良多:“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每个影视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有好的制作环境、精良的团队、所有人员工具都到位,然后每部戏都做出好品质,但现在的环境、特别是电视剧市场非常不允许。大牌、小鲜肉凭一部戏走红就漫天要价,这个市场是畸形的。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当预算被艺人拿走一半甚至更多,剩下的钱如何能做好一个精良的节目?当然也有投资方愿意把大笔资金投入制作团队的经费里,这非常难能可贵,也是我们特别珍惜和渴望的。但是这样的公司少之又少。个人浅见,内陆的小鲜肉应该多去学习年长艺人的敬业精神。而整个环境非常需要投资方和制作方调整心态,如果只一味相信大牌,那么市场的病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金三角组合”

正因这样的感慨,“金三角”身体力行,在《盲约》的制作上投入良多。说起思路,监制柯宜勤表示:“制作之初我们就想过要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设计了剩女与不同对象约会、不同角色的婚姻等桥段,突出人性化的一面。我也希望观众可以接受这部戏,希望我们探讨的问题会变成一个风潮。”

既有国际认证优秀的剧本作为基础,又有一众兼具颜值与实力的演员倾情演绎,还有“金三角”带领团队的精雕细逐,《盲约》在剧情、人设、服化道和场景等方面的高质量可以想见。目前本剧的拍摄已进入尾声,再过不久,荧屏上必会掀起一阵新的收视风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