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31)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提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想必不会感到陌生,现代都将这作为对美好爱情最坚贞的誓言,但其实,它出自诗经中的《击鼓》,《击鼓》更算得上是古代征戍诗之祖,而这段现代大多数人认为最坚定的爱情誓言,在原诗中,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休的是,它究竟是爱情还是袍泽情。现在,让我们抛开争议,回到最初的古战场,看到那个经历了陈国、宋国战争后,依旧不能返家,依旧居无定所无休止战争中的士兵,他大概是中国最早写下诗歌的士兵了吧,也没有猜想到,自己的这首诗中的句子会成为千古传诵的爱情誓言吧。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cáo,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yuán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xū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xún兮,不我信兮。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战争前:急促的击鼓声,召集民众。而招集来的人,既有修筑城池的,也有打仗的。土木和用兵同时,一派兵荒马乱的场面。诗人很不幸,修筑城池的好歹离家近,而他却被迫卷入战争中。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跟随着孙子调,卷入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没有停歇。诗人当然是想回家的,而一句“不我以归”,他是被迫不能回,“忧心忡忡”,他心里是多么的痛苦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没有安定的居息之所,到处征战,连马也不想参加战争,马也跑了。而他最后到哪里找到马的---于林之下。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邲之战”所载,古时有身份的人战死疆场有人收尸,存尸处以树木为标志。

之前很多人认为这句是多余,为什么特意写了丢马找马。其实我觉得,这个“于林之下”是否也在暗示着接下来的后句“死生契阔”呢,当诗人在树木之下,找到了马,是否心里也在想着,将来会否一天,他自己的命运也“于林之下”呢,从而过渡到下段,所以,我觉得,这段丢马找马,应该是全诗的重重的一笔,它链接了前后文,由树林下找到马,联想到的是“死生”,什么样的感情是死生,经历过战争的人最明白,所以,到今天为止,都有一个词“生死之交”“生死兄弟”那就是战友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传诵千年的名句,契(相聚)阔(分离),是这位诗人与战友的生死之约。不要忘了我们的约定,我们都要活着回来,要相携到老,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就才有这样动人的生死之约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承接第四章的约定,诗人已是泣不成声。连续三个”于嗟“语气词,不是他想分离啊,不是他想背弃约定啊,只是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让再多的誓言都成为未知

《击鼓》反复读过很多次,起初读此诗,一直认为最后几章是对于由于“马的思归、思家”而惦念家中妻子,从而想到当初的誓言,只是反复推敲转折性的失马找马,推敲“于林之下”的含义,觉得如果按《左传》林下为'存尸处’解,那么,进入到“死生契阔”更通畅,更象是写生死战友情,最后两章到底爱情约定还是战友生死相约的争执,各人有各人看法,品读全诗,你会有怎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一,是战友说。二,是爱情说。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士主要有:东汉郑玄、当代赵缺。

  • 东汉郑玄在他的《毛诗笺》中解释这首诗说:“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执其手,与之约,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 现代人赵缺在他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一书中认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男人间的约定。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士主要有:三国时期王肃、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欧阳修、范处义、杨简、清代学者方玉润、著名作家钱锺书、当代作家扬之水。

  • 三国时期王肃认为这首诗讲的是:“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

  •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引用了王肃的解释:“言国人世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

唐代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也算是"不我信兮“的注解吧,这些无辜被卷入漫长残酷战争的人,他们也有亲人、朋友,却终抵不过命运,大概是《击鼓》所想表达的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