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既想要,又怕要”?如何走出这种拧巴的心理?

我把你推开一百次,我希望你会一百零一次地跑过来抱紧我,并且告诉我,“我爱你,我需要你,你在我心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不会轻易地离开你。”

我从来不说自己“要”,是害怕自己说了会失望,也担心会让你感到压力。其实,我是恐惧,当你看见真实的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你还会如此待我吗?是会嫌弃我,还是会看不起我,还是会疏远我,离开我?

我努力地表现出自己美好的一面,就是害怕面对“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我不配拥有”。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在面试的时候,不敢提“高薪”?在亲密关系里,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很多人跟我倾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既想要,又怕要”。

有些男人明明喜欢一个女生,却偏偏说不出口。他认为,自己已经暗示这么明显了,对方应该能够猜到自己的心思。如果遭到拒绝,那岂不是被人笑话?

有些女人从来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她觉得,只有男生主动去做,才能表示他爱我。如果我问他要,一方面这会让他感觉很勉强,另一方面也显示自己不够矜持。

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面对某些事时,特别拧巴和纠结。

比如,在面试的时候,想要高一点的薪水,但是害怕被拒绝,或者害怕不被入选。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体验,于是,我会压缩自己的欲望,提出一个最低薪水标准。结果就是,公司一般就是按照你说的最低标准给薪水。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又会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很不值得,越来越多亏欠感和委屈感。

这种亏欠感和委屈感,刚开始都是指向别人的攻击,“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懂得珍惜我?”“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的付出和努力?”“为什么你不懂得我的需求?”

最后都是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满和攻击。“为什么我不敢提高薪水?”“为什么我总是压缩自己的需求?”背后都潜藏着恐惧和不安。恐惧被拒绝,恐惧被抛弃,恐惧不被接纳。

就像很多人也特别喜欢在感情里玩这种游戏,“你猜,我想要什么。”

如果对方猜中了,他果然是懂我的,他是爱我的。

如果对方没有猜中,就会特别失望,为什么他不懂我的心思?难道他是故意的?他是不是不重视我啊?然后又陷入一种循环,“我一点都不重要,我总是被忽略,我是不配得爱的”。

很残忍的一件事是,凡是你认为的,你觉得应该的,可能对方往往并不知情。

玩这种游戏的人,大多都是内心安全感不够,害怕自己不被接纳,有一种不配得感。

01
为什么害怕提出需求?

一般来说,提出需求有2种结果。对方满足你,或者对方拒绝你。

很多人之所以害怕提出需求,第一个是害怕自己遭到拒绝,产生(我不好的)羞耻感。

“我提出这么高的薪水,他会不会嘲笑我?”(就你那样,还值那么多钱?)

“如果他看到我的脆弱,会不会嫌弃我?”(呵呵,原来她是那样的人啊~)

这类人自尊心很强。他们受不了自己被嘲笑,被嫌弃,被“抛弃”,这会让他们感受“自己很无能”,“自己很无力”,“自己是不好的”。

他们没有能力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就害怕暴露这些东西。努力维持着脆弱的自尊,努力经营自己“好的一面”。

第二个是害怕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破坏关系,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

“我让他这么做,会不会让他不舒服?万一他对我不满,怎么办?”

“我这么提出要求,他会不会觉得我很难满足?他会不会对我有其他想法?如果他有其他(不好)的想法,我该怎么办呢?还不如刚开始就承认,我没什么需求……”

提出需求,不仅有被拒绝的难堪,还有暴露脆弱的恐惧和羞耻。

如果你猜到,对方肯定很爽快地满足你的要求,或者你对自己非常自信,“我就值得拥有”,我相信,你绝对不会羞于表达。就算被拒绝,你也不会自尊心坍塌。

02

在原生家庭里,需求很少被满足/被看见

现在你的思维模式,应对模式,大多数来源于早期的抚养关系。

不敢提需求的人,大多都特别懂事。从小就会考虑父母的情绪和感受。

长大后,他们也会过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忽略自己,经常容易产生委屈感,亏欠感,不公平感。

拿我自己来说,为什么我不敢提高薪,第一个画面就想起了童年。小时候,我几乎从来没有向父母提出过买新衣服,他们买什么,我就穿什么。甚至连老师要求买的资料,也是等到最后一刻,才怯怯地跟父母提。

在父母眼里,我很懂事乖巧。

但是,我知道,通过委屈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其实换来的,有对父母的愤怒和怨恨,恨他们没有看见我的需求,也恨自己懦弱和无能,没有勇敢地为自己说话。

当更深入地觉察,我又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时的我认为,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父亲对弟弟有很高的期待,在我看来,虽然对他很严格,却是出于爱。父亲总教育我要谦让弟弟,在我看来,这也是对弟弟更重视和偏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正是对事件的解读,让我们产生不一样的行为方式。)

那时的我,没有这么强的表达力,也没有学心理学,当然也不敢向父母证实,害怕面对残酷的真相。更多的其实是源于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不相信父母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那时的我,还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能长出翅膀,这样我就不会再恐惧父母抛弃我了。

那时想象不出为什么父母会那样做?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而总是能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会这样对我。

03

“我不够好”的信念

心理学里说,孩童有2大心理需求,一个是找到归属感,另一个是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我想换做成年人,也是差不多吧。

*归属感/安全感,自己在环境中是安全的,是被环境和他人接纳的;

*重要性/价值感,在别人心中,我是有价值的。在爱人心中,我是重要的。

如果在原生家庭里,“归属感”和“重要性”都没有被充分满足到,在其他关系,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特别容易产生这种信念,“我不够好”/“我不值得”。

为了证明“我足够好”,就会拼命地掩饰自己虚弱的内在。只要别人指出你哪一点做的不好,你这个做法错了,不管是批评,贬低,嫌弃,哪怕只是中肯的建议,或者只是无意识地提及,“我不够好”的行为模式就会自动跳出来防御。

当然,别人付出的一点好,甚至只是无心之举,你都会铭记在心,认为别人对自己这样,真的很难得。

如果一个人让你体验到了“我很重要”,“我很特别”,肯定就会感动得无以复加,甚至在心里,把他放在一个很重要很特别的位置。

在我的身上,至少发生过3次以上这样的反应模式。

某一次我无意间听到总监和一个同事的对话,谈话中冒出了一个词“离职”,然后我看了那个同事一眼,没想到她也刚好瞅过来。

然后我就自动归因为自己,是不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好?是不是领导不满意自己?我会不会遭到离职?紧张度过了一个星期后,那个同事离职了,原来是领导在劝她不要离职。

还有一次回家,跟舍友说了一句话,没想到她特别生气。然后,“我不够好”的内心剧又上演了,“我刚刚说的话,是不是伤害到她?”“是不是我之前做错了什么,让她一直憋着不舒服,所以,这一次爆发了?”……

一万个想法冒出来,之后我询问才知道,是公司的事情。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恶性自恋”,什么事都归因于自己的问题,或者说“虚假自我”堆积的“我很好”的假象……

在我给别人做疗愈的时候,我经常发现,那些问题也在我身上发生过。曾经我也产生过类似的感受和想法。

许悼云先生说,“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在我一遍一遍扒开伤口的时候,一遍一遍感受自己的时候,我发现,除了痛苦,也有惊喜。也许,做到真正的接纳自己很难,但是,第一步,先要学会看见自己身上的创伤或问题,并且能勇敢地面对它。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不用我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ta也能看见并且满足。这就是“爱”。

这种思维模式产生的问题:只要ta忽略了我的感受,可能就会失望,然后产生“我不值得被爱”的信念。然后又开始下一轮验证,“他究竟爱不爱我?如果爱我,为什么会忽略我?”……

答案在哪儿呢?在问题里面:

  • 1.你爱自己吗?你对爱有哪些理解?你觉得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爱?对方什么行为让你感受到爱?你了解自己的需求吗?你能如实表达自己的需求吗?

  • 2.你期待对方怎么爱你?是充当你的理想父母,不用你说一句话,就能懂得你的心理需求,还能对你不离不弃?可以详细说出来吗?或者用一个画面描述出来?越具体越好。

  • 3.如果你不直接表达,你觉得对方会怎么理解你的潜台词?他能100%准确猜出你的心思吗?猜不对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念头?有哪些情绪冒出来?

  • 4.如果想要产生爱的感觉,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出哪些努力?你觉得自己关于爱的理解100%正确吗?你跟对方关于爱的理解,想法一致吗?他对爱的看法,跟你有哪些不同?你怎么看待这种差异性?

  • 5.如果对方真的像你想象的那么爱你,你觉得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可以详细做一个方法/路径图吗?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对不起,我一直忽略你的感受和需求;请原谅,我的懦弱,我的玻璃心;谢谢你,一直保护着我,哪怕是玻璃心,也是为了保护我的自我价值感,你让我看见了过去的思维模式以及反应模式,你让我体验到了如此丰富的情绪感受,也能让我共鸣到别人的感受;我爱你。”

作者简介:郑立寒,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心理自媒体人,专注“心灵成长”和“自我探索”。关注并私信我,回复“01”,领取一份心理学入门大礼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