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城(Chinatown)——唐人街,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唐人街

唐人街是海外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街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唐代是中国最为强大繁盛的时期,海外万国宾服来朝,故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可见,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

到了宋代,"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 ,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 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有人指出,唐人街的历史比英语名称Chinatown要早几个世纪。这种说法似乎是不准确的。明代就已经有了“Chinatown”。

明政府开放月港,大批闽商前往吕宋

而由于长期海禁政策的失败,明政府于隆庆元年(1567)诏令解除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为此,明政府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并设置海澄县,在此征收商税。月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明令开放的港口。

隆庆开关以及月港的兴起,使得大批闽人经商海外。由于菲律宾(吕宋)距离福建航程较近,成为闽商最主要的目的地。

许孚远《疏通海禁疏》:“漳人以彼(吕宋)为市,父兄久住,子弟往返。见留吕宋者,盖不下数千人。”从这段记载来看,明代已经出现闽商滞居吕宋的情况,其所言“不下数千人”,应该是早期情况。实际上远不止于此。

何乔远《名山藏》云:“其地(吕宋)迩闽,闽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涧内者。其久贾以数万,间有削发,长子孙。”何何乔远称,滞留吕宋的闽商多达数万人。

涧内——大明之街

何乔远称,大批闽商并聚居于被称为“涧内”的地方。

所谓“涧内”,应该就是唐人街(ChinaTown)。“涧内”应该就是“China”的闽南语音译。这种推测是否有证据呢?

有!熊明遇《绿雪楼集》说:“闽中驵,藉言充饷,市利压冬,其羁旅为家者不啻万数,所以吕宋有大明之街。”何乔远称闽商聚居的地方叫“涧内”,熊明遇则说叫“大明之街”。两者应该指的同一个地方。

为什么会有两种说法呢?其实很简单,““涧内”是音译之称,“大明之街”是意译称谓。

那么,那个词的音译是“涧内”,同时意译是“大明之街”呢?只有ChinaTown一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