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如何自我疗愈?祝卓宏:以正念穿越抑郁迷雾

张进/图

本文作者:祝卓宏,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ACT领航人。

如果你正在跟抑郁症做斗争,那么你绝非一个人孤军奋战。

抑郁症是当今最常见的情绪健康问题之一,保守估计全世界7%的人口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罹患抑郁症(Kessler et al.,2005)。如果考虑共病因素,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焦虑、药物依赖等,这个比例会增加到20%。如果再加上生活压力导致的急性抑郁状态,例如婚姻问题、养育问题、财务问题、失业等,这个比例会更高。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之一。

然而,新闻报道在讨论抑郁症时往往危言耸听,例如又有一名中学生由于抑郁症自杀了等。普通大众接触到的抑郁症信息往往杂乱无章,以抑郁症发病原因为例,从遗传学因素到五羟色胺神经递质、肠道菌群等生物学因素,再到生活压力反应或者天长日久形成的歪曲思维、不合理信念以及重大生活变故导致的心理创伤等,不一而足。

我们还会发现,普通大众治愈抑郁症的情感诉求,往往是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原本抑郁的人消除了抑郁情绪、现在满脸洋溢着幸福、孩子重新上学、夫妻关系和好如初或者开启一段新的恋情。

其实,抑郁症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生活环境完全相同、表现症状完全相似的抑郁症患者。虽然诊断标签相同,使用的抗抑郁药相同,但两个抑郁症患者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并不相同。

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精神医学过分重视神经生物学因素而忽视心理机制,以致很多精神科医生仍然把抑郁症当作脑内神经功能性疾病,仅仅使用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生理干预。然而,患者即便症状改善,却很难预防停药后的复发。所以我们需要另辟蹊径去思考,正是思考让我们重新回到舵手的位置,再次掌握命运的罗盘。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一书的作者认为,跟其他盛行的论调相比,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抑郁不是你“有”什么,而是你可以“做”什么;不是你的抑郁情绪让你的生活出现问题,而是你应对生活问题的行为方式让你抑郁;抑郁情绪不是消极想法直接导致的,而是你过分相信消极想法导致的。

抑郁是一系列不良或无效的习惯化行为的结果,这些习惯化行为会让你情感麻木,无法采取和价值相一致的行动。

抑郁症不是失常、意外或者事故,它是你过往生活的必然结果。抑郁情绪是一个信号,需要你面对和接纳情绪,需要你留意观察情绪,并对这些情绪采取开放和好奇的态度,与之对话,看到情绪的意义,并投入到符合自身价值和人生信条的行动中去。

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也不同于经典的认知行为治疗,而是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治疗第三浪潮的接纳承诺疗法(ACT)。

已经有上千项研究支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这种疗法不强调消除、控制抑郁情绪,而是以提高心理灵活性,更加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抑郁情绪,看清生活的价值方向,带着抑郁情绪努力奋斗,成为幸福的奋斗者。

这本书包括三部分,会逐步帮你看清抑郁的真相,穿越抑郁的迷雾。

第一部分“准备彻底改变”。首先,了解你的抑郁经历,看它如何影响你的生活,以及它如何阻碍你应对生活中的问题。这将帮助你了解抑郁在自身头脑和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

其次,将向你介绍正念的生活方式如何增强活力感和幸福感。作者将帮助你评估自己的正念技能,按照时间顺序制订正念技能改善计划。

最后,介绍ACT的核心概念——有效性,鼓励你不再使用导致抑郁的策略,而使用真正疗愈抑郁的策略。你会发现,虽然你曾经使用过很多策略应对抑郁,但是它们往往短期有效,长期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第二部分“超越抑郁的九大正念步骤”将帮助你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将教你如何接纳不愉快的现实,退后一步,避免生命透支,采取积极行动,取得更好的结果。这段旅程有时可能充满困惑——你的想法和行为将与过去截然不同,如果你能坚持,那么你终将会明白一个悖论:即便身患抑郁,你依然能做很多事情。甚至你会发现,抑郁给了你一次彻底改变自己的机会。

第二部分的每个章节都会介绍最先进的大脑训练方法,它们以抑郁症的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帮你增强大脑神经网络连接,增强活力感和幸福感。

第三部分“创造你想要的生活”将介绍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日常生活当中,无论轻松愉悦还是压力反应,都可能诱发抑郁。作者将帮助你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方向,制订积极的生活计划,让你在重重压力中获得轻松愉悦,或者在艰巨任务中获取成功。本着“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的原则,将提醒你制订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以避免再度陷入抑郁。

总之,《拥抱你的抑郁情绪》会像一位智慧的心灵导师,谆谆善诱地引导你从回避、逃避、控制、斗争的应对模式,转向面对、接纳、拥抱、对话的应对模式,让你从耗竭心力的思维反刍模式,转变成静观内心的模式,让你从祛邪“治病”的模式,转变为扶正“治心”的模式。

如果你能用心阅读此书,会颠覆你很多传统的、无效的观念,会为你的人生提供一次顿悟成长的机会,会帮助你真正过上充实、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

很多人都有可能陷入抑郁状态。抑郁可能来自儿时或者成年后的创伤、失败的人际关系、夫妻离异引发的自我怀疑、问题不断的子女、“压力山大”却收入微薄的工作等。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这本书,将从接纳承诺疗法、正念、自我关怀、积极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视角,重新解读抑郁,帮你了解如何用抑郁来启动积极的生活方式。

抑郁是生活失去平衡的信号,也是行动的号角,它反而可以帮助你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本书将通过简单、实用的方法,逐步指导你解决而不是逃避生活中方方面面使你感到抑郁的问题。书中基于接纳承诺疗法和积极心理学的技术和工具,将帮助你制订一些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让你避免再度陷入抑郁。

(0)

相关推荐

  • 一周心理学:大量数据证明,这些人才是焦虑高发人群!

    大家好! 这里是一周心理学 每周教你一个心理学小知识 根据心理学行业报告调查显示,现今困扰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焦虑. 注意,不是"之一"而是"之最". 说明焦虑 ...

  • ​为什么抑郁症容易在冬天复发 如何预防冬季抑郁症复发

    李元恩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科周口华夏心理学校 冬季是抑郁症复发的高发季节,也被称为是冬季抑郁症和季节性抑郁症,为了防止抑郁症的出现,大家在生活当中就要多加注意,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到户外参加 ...

  • 植物神经紊乱抑郁症状如何调理改善?

    首先要知道植物神经紊乱造成的抑郁表现有哪些? 1.精神运动迟缓: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运动明显抑制,联想困难,言语减少,严重者不语.不动.不吃.不喝. 2.其他症状: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出现食欲 ...

  • 反应性抑郁症不是抑郁症?它原来是这么回事

    大家都挺说过抑郁症,但一定很多人不知道一种叫做"反应性抑郁症"的病症.它又称心因性抑郁症.这种疾病的产生原因就是因为遭受了强大的精神刺激比如失去亲人.受到惊吓等等和过于紧张的心理. ...

  • 抑郁症的自我疗愈之道(中医篇)

    本人非中医师,只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中的某些特点,与大家分享. 我们都知道,一般抑郁症大家都是去医院开西药吃,有一些效果.不过副作用,依赖性,以及复发的机率是比较高的. 身病心治,心病身治是 ...

  • 筱筱雯:我是一个三重枷锁下的抑郁症患者,如何才能实现自我疗愈

    <小欢喜>剧照  图源网络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口述:小甜  文:筱筱雯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患抑郁症.我从小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我的外貌娇美,皮肤很好,脸上没有什么瑕疵,这更增加了我的自信 ...

  • 自我疗愈方法之——敲击胸腺

    公益直播中,马丁纳博士夫妇教给大家治疗癌症及抑郁的自助方法. 公益直播中,马丁纳博士夫妇教给大家治疗癌症及抑郁的自助方法. 展开

  • 抑郁症患者在疗愈心魔的过程中,坚持去做这...

    抑郁症患者在疗愈心魔的过程中,坚持去做这些事情,改变一定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持续性去遵循和敬畏,换言之就是做起来! 第一,坚持不封闭自己,尤其是不要长期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因为长时间封闭,很可能又 ...

  • 如何唤醒我们本有的 自我疗愈的内在智慧?

    建立 承诺与专注 -- 当我们真心想要疗愈时,整个生命为了把曾经深埋的感觉唤醒,会变成一个竞技场.开始觉知道自己所携带着的创伤时,所有曾经被压抑的感觉与活力,自然地都会浮现出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琐 ...

  • 人人都有病的时代,将如何进行自我疗愈?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该剧开播豆瓣评分高达9.2分,直到结局稳定在8.8分. 不仅仅如此,它更是一部"你有病我有病人人都有病"的治愈型 ...

  • 成就孩子02.自我疗愈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学会怎样调整好自己. (1)投射:你是否把孩子当做替罪羊.把自己过去经历的感受和痛苦,投射到当下,放在孩子身上,然后产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如对孩子大吼大叫,跟孩给孩子分清责任(错 ...

  • 自我疗愈的九大法则

    一."生活在现在". 不要为明天担心,也不要总是为昨天而后悔,把你的精神力量集中在今天.过好了今天,你就过好了一生. 二."生活在这里". 对于远处发生的事,我 ...

  • 心情不好时,自我疗愈的3个小方法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让自己十分郁闷,生活中也是处处存在烦恼,而当自己郁闷的时候,恰巧身边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这时候自己在那里生气很容易影响到心理健康.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深圳优眠心理咨询中心 这里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