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老胃病的经验都浓缩在一张方子中
91岁名中医,从医60余年,调理老胃病的经验都浓缩在这一张方子中
健康长寿一直是每个人的追求。有一位中医,他给自己定的长寿目标是:保90,争100,信念是120。他就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姚希贤。
姚老说,自己设定的120岁是有理论根据的,人的生理年龄是成长年龄(20~22岁)的5~6倍,也就是说,人应该能活到120~130岁。
姚老如今已经是91岁高龄了,已经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目标。91岁的姚老依旧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耳聪目明、满口真牙,他坚信自己活到120岁没有任何问题。
姚老从医60余年,是治疗脾胃病的大家,所得经验都浓缩在一张方子中,下面一一给大家介绍。
从口气看胃病
91岁的姚老最让大家佩服的是没有一颗掉牙、没有一颗假牙。我们都说牙好胃口就好,但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胃好牙才好!为什么姚老的牙齿这么好呢?
中医看来,牙齿好坏和脾肾有关,肾气充足,牙齿自然就好。另外脾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充足,就能营养牙髓,也能让牙齿坚硬。
姚老还告诉我们,有没有胃病可以从口气判断。
中医认为,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所以口气能反映人体脾胃功能。
口臭:说明脾胃有食积、湿热
口酸:主要因为肝胆湿热
口苦:主要是胆火旺盛,伴有口苦的人,往往有情绪方面的异常,心烦、易怒、脾气急躁
口甜:说明脾胃有积热,病人往往还会有大便干的症状
口淡:脾胃虚弱,病人往往不爱吃饭,没有食欲,大便稀溏不成形
老胃病其实并不是一个难治的疾病
老胃病反复发作,与饮食、气候、情绪、季节都有关系,但只要对症下药,找对医生,其实并不是一个难治的疾病。
病例
杨女士,52岁,有十多年的慢性胃病,经常胃部不舒服,遇凉则脾胃胀满,有时打呃逆、烧心、便溏,非常痛苦。最后在姚老的调理下,只用了一服药,症状就得到了缓解,两个星期后,多年的胃病基本就好了。
病例:
陈先生,从前年开始,胃部感觉有堵闷感,反酸烧心,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做了胃镜,诊断为胃溃疡、慢性胃炎。姚老给他开了一个方子,一天一剂,配合B剂四联进行杀菌,治疗了八周后,陈先生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已经完全愈合了,幽门螺旋杆菌也从阳性转为阴性了。
为什么这个“方子”这么厉害,效果这么好!91岁的姚老说,这个方子胜在两点:一个是用药独到、一个是一方多效。所谓一方多效的意思,就是这个方子不但对脾胃病的症状能有效缓解、能让胃镜下的病变有效愈合、还对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也有效,一个方子多个疗效!

91岁姚老的“治病绝学”方
清半夏、黄连:辛开苦降,能消瘀散结,对胃的满闷不适疗效很好。
党参、茯苓:具有益气健脾、燥湿的作用,解除胃部胀满不适。
公丁香、枳壳:理气温中、降逆止呕。
连翘、乌梅: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这几味药合起来就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姚老用了60多年,效果显著。
专家提醒:药方使用谨遵医嘱。

丁香性温,本身具有芳香的气味,在做饭和煲汤时,加入丁香可以增加食物的香味。除此之外,丁香还能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胀、呃逆、吐泻、口臭等。这个方子中的乌梅,还能搭配木香和炒白术,制成日常可以饮用的养胃饮。
姚老经常喝的养胃饮:木香乌术饮
【组成】木香6克、乌梅3克、炒白术3克
【做法】放入锅中,加水煎10-15分钟
【适用】老胃病、胃胀、胃闷堵的患者

药用的乌梅和食品乌梅不是一回事,药用乌梅经过了炮制,能和中调胃、除热生津、杀虫解毒。而且乌梅的抑菌效果很好,比黄连还好。

此方配伍比较平和,平时保健也可以饮用,对于一般的脾胃虚弱的人有治疗作用。如果没有糖尿病还能加入一些冰糖,酸甘化阴,增强了养胃阴的作用。这个方子姚老经常喝。
姚老还有一个防食积的保健方
陈皮、鸡内金各6克,磨成细粉,温水冲服。如果经常便秘,还可以加入莱菔子一起食用。

养胃的方子里,它别有深意!补胃阴,治胃胀痛、总嗳气,匠心可鉴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一张,养胃的大方子。
这张大方子,是我早年跟师学习的时候,我老师要求我务必理解、背诵的。这是国医大家谢海洲的一张方子。
谢海洲,1921年生人,2005年离世,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誉教授。
方子如下——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仁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方子啥时候用呢?我老师提示我,就是在胃病咋治也治不好,出现胃阴受伤的时候,可以用。
什么叫做“咋治也治不好”呢?
我还是给你举例子吧。这是谢海洲老先生早年的一张验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什么毛病呢?就是胃疼。
他这个胃疼,都五六年了,时好时坏,治不彻底。

最近这一年来,胃痛发作频繁,从前用过的汤药、中成药,不但无效,反而有越吃越重的嫌疑。
等到找谢海洲老师求治的时候,整个人十分消瘦,食欲大减,胃里头胀痛堵闷,十分不舒服,而且干呕、嗳气。大便也不通畅,发干。由于病情日久,患者不堪其苦,所以面容哀戚,生无可恋。
仔细诊察,发现脉象沉弦而细,舌苔薄,舌尖和舌边都发红,舌头周围有齿痕。
了解到这些以后,谢海洲老师写了一张方子,就是前面开头我叙述的那一张。
结果,患者用药以后,很快感觉到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精神见好。六剂药喝完以后,胃中不适基本消失,舌头也不发红了。但是,整个人依然稍有胃胀。谢海洲老师用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白芍和玉竹善后。最终,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这里头,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现在,我用我的语言,给你从头讲一讲。
我跟你说,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胃阴不足。
啥是胃阴?胃,就像一口锅。胃阴,就是锅里头的水或油。你炒菜也好,煮饭也罢,能离开水或者油吗?同样道理,胃作为食物的受纳器官,它要想腐熟消化食物,把食物变成可以利用吸收的营养物质,也需要水或油。
在胃中的水或油,就是胃阴。
如果一个人胃阴不足,他就无法消化食物,胃气不通降,于是他就不断嗳气、打嗝、食欲不振,甚至干呕。胃阴不足,胃降失常,他还会胃胀、胃痛、堵闷。胃阴不足,肠道就跟着干涩,所以容易便干。所有这些,上头医案里的患者,都具备。
另外,患者舌尖和舌边都发红。这是阴虚有热的体现。舌有齿痕,说明舌体偏胖大,压迫于牙齿。舌体为啥胖大?因为胃阴不足,脾胃无法生化足够的气血,来濡养舌体。

由此可见,患者胃阴不足,是定下来的事儿,没啥怀疑的了。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患者胃阴为啥会被伤到?
这肯定要牵扯到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等问题。但,有一层原因,最不可忽视,这就是在从前的治疗过程,过用辛燥疏通之品。
其实,对这个胃痛啊,我们中医往往考虑肝胃不和。肝属木,脾胃属土。两者容易打架。木气克土,人就胃疼。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到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东西,比如柴胡啊、香附啊等等。
但是,这类东西总用、常用,容易伤害胃阴。因为这些药材有疏散疏通之性啊。疏散疏通,就意味着容易伤阴。这就好比总刮风的地方,总是干燥一样。因此,在这类药用久了以后,不少患者会有胃阴不足的问题,从而让胃痛治疗效果不好,甚至越治越痛。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大概就属于这个情况。过去的治疗过程中,屡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品。再加上患者体质的偏颇,于是让胃阴慢慢受伤,使得病情缠绵难愈。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去养好胃阴。
怎么养?谢海洲老师的方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我们再看一遍——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仁6克。
这里头,沙参、石斛、麦冬、玉竹,就是养胃阴的。
生地和白芍,可以滋补肝阴。从前,胃阴不足,肝阴就受影响。肝阴不足,肝气不平,它就克伤脾土,导致胃痛。那现在,我们给它把肝阴补好,让肝气柔和起来,它不就不去克伤脾土了吗?这里头,白芍重用20克,凉肝柔肝之效明显。而且,白芍配合甘草,还能缓急止痛。
接下来,乌梅、木瓜、山楂,这三味药酸甘化阴,可以养胃柔肝。尤其是木瓜,古人说它可以“救胃汁以制肝”。
最后,再用点枳壳、白蔻仁,行气畅中,可以理气止痛,又防止滋阴之品的滋腻之性。
这就是基本意图。
如此一来,患者胃阴得补,肝阴得充,肝胃之气柔和,疼痛自然可以减轻了。
这就是基本意图,我不知道,我说清了没有。
其实,这就是利用滋养胃阴的办法,来养胃止痛的案例。它针对的,一定是胃阴不足的老胃病患者。
说起来,这胃疼,还真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医人,真正能把胃病治明白的,并不多。文老师在其中,自然是不起眼的一个,根本达不到要求。正因如此,我才对脾胃病的验案、验方,收集颇多,研究颇多。上头这个,算是我比较重视的经验之一。我把它详细写出来,供您参考借鉴。如果能帮助到你,那也算是我的一点小小功德。当然,还是那句话,非专业读者,你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你记住,它针对的是胃阴不足。脾胃阳虚者,肝郁气滞者,淤血作痛者,用这样的办法都是不对的。
给胃“补水”的方子,治慢性胃炎,化解口干、胃痛、胃胀
前几天,有一位中医前辈跟我通话。
他对我说,我写的中医科普文章,确实有价值。尤其是对中医从业人员和学习人员来说,可以了解到很多业内优秀的经验。他希望我能坚持下去。
同仁的肯定和赞赏,让我倍感鼓舞。我觉得,我应该快马加鞭,把更多的好东西,分享解说给大家。这是对优秀中医遗产的抢救。
我今天要说的这个配伍,就是不错的临床经验。
这是一张很简单的方子——
乌梅9克,石斛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9克,山药12克,元胡12克,甘草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水煎3次,药汁合在一起,浓缩药液成300毫升,一天服用3次,每次100毫升。
这个配伍能干啥呢?我体会,它就是一场及时雨,用于调治萎缩性胃炎,起到滋胃阴、健脾胃的作用。
我还是给你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我记得,早年我随老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碰上一个胃病患者。他当时的状态是,胃疼,胃胀,胃部有火辣辣的感觉,总是口干舌燥,大便不成形,总是稀稀拉拉的。他曾做过检查,结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什么是萎缩性胃炎?简单理解,就是慢性胃炎比较严重的阶段。再往下发展,有可能成为胃癌。
刻诊,见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整个人精神很不好,坐在我们对面抬不起头来,愁眉苦脸,眉头紧皱。
当时,我老师什么也没说,给开了一张方子,就是我上头所写的这张。印象中,好像是加了点莱菔子之类的东西,用于消胃胀。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很快得到好转。几乎是一剂药下去,胃里头立刻不疼了。见效之快,令患者吃惊。
再后来,患者胃里头舒服了,胃热痛胃胀感消失,大便也相对好很多。

我把这个过程看在眼里,觉得非常新奇。
后来,我向老师讨教。他告诉我,这个方子,业内早就有了,只不过知道的人不多。他的创制者,乃是上海老一代中医临床家苏树荣。
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都觉得陌生。它生于1919年,浙江人,悬壶于上海。他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后来拜师中医名家叶熙春。由于他精于脉诊,所以被业界称为“怪脉圣手”。苏师最拿手的,是中医治疗心率失常。治疗胃病,还不算他老人家最擅长的事儿。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再来看一下——
乌梅9克,石斛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9克,山药12克,元胡12克,甘草3克。
可以说,这个方子,结构简单,但是立意却十分清晰。
你看啊,上文里的患者,脉细数,舌红无苔,这是不是阴虚啊?胃中灼热疼痛,这是胃阴受伤。胃阴不足,胃气失常,所以纳差腹胀。胃病日久,脾运不佳,所以便溏。
可以说,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胃阴不足。放眼所有的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属胃阴不足的,占了大多数。这样的人,说白了,就是胃里缺水,缺阴液。我们要做的,就是滋胃阴,给胃补水。
既然如此,我们就明白上方的用意了。这里头,乌梅、石斛、沙参、麦冬、玉竹,这都是滋胃阴的。包括山药,也可以滋阴。只不过,乌梅和山药,还有收摄的作用,对于患者的便溏有改善效果,可以起到一定的健脾固摄之能。延胡索,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这就是基本意图。
所以说,这方子,补脾胃和润脾胃相结合,选药很精当。尤其是君药乌梅,研究认为,对缺乏游离酸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大有帮助。
后来我得知,这方子,也有一定加减之道。恶心呕恶的,可以加黄连或炒竹茹、制半夏。饭后腹胀的,可以加六神曲或者莱菔子。胃痛特别难受的,可以加五灵脂或者制香附。
总之,这是业界不错的经验,我们应该好好体会才是。
当然了,每一首方药,都不是万能的。即便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证属胃阴不足,也不见得用了就好。一切,都在于灵活辨证和加减调整。所以,我希望非专业读者朋友,能够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专业读者朋友,我恳请你好好阅读和领会我的文字,将其精髓,化为己有,从而提高临床。说实话,苏师的这张配伍,年代很久远了,已经为大多数人所遗忘。我们通过学习,把这些濒于失传的好经验抢救出来,造福人民,这难道不是应该,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吗?
姚希贤:胃病经验方-适合80%的胃病
胃病是常见病,方剂纷繁复杂,老中医姚希贤推荐一个通用方剂。还有相关解读。
现代医学确实发现,慢性胃炎、胃窦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返流放射至咽部,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患者所指颈部的异物感,梗塞或灼热感,看起来是咽喉疾病,实际上是个胃病。
当然了,如果已经有了慢性咽喉炎,它的粘膜病变分泌的病理性粘液经吞咽进入胃部,也会造成胃粘膜的损伤。从中医方面看,还是像典型的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伴肝气犯胃。
4,腹部与胃
这个好理解,胃肠连在一起,胆囊、肠道病变和胃都有关系,中医本身也是将脾胃看成互为表里的一对脏腑。
不少人饭后腹胀,伴食欲减退、不想吃饭、打嗝、腹泻,多半是胃肠虚弱。而慢性胃炎也常常伴有难消化、腹胀等问题。
在医生角度,更关心的是:千万别把胃疼当成就是胃病,不当回事。因为胆囊、胰腺、甚至其他腹腔器官严重疾病早期都会感觉上腹部不舒服、或者轻度疼痛,很多人自认为就是胃疼,延误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