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厥阴篇——厥阴脏病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第123条心悟

    ​伤寒论第12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

  • 《伤寒悬解》阴厥病——通脉四逆汤,干姜黄连黄芩汤,吴茱萸汤

    厥阴二十四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是少阴通脉四逆证,缘其阳弱而气郁也.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 ...

  • 伤寒心法要诀:阳明府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论第179条: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

  • 《伤寒悬解》厥阴篇——阴厥之病、四逆汤

    厥阴十九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厥者,手足逆冷之证.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 ...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坏病(总纲两条)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 ...

  • 《伤寒悬解》亡阳坏病——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太阳九十六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者,此是汗出亡阳,阳不内交,阳浮之热,也就是阳飞之热.其人仍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 ...

  •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与葛根类汤医案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 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