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影像:在明代曾出过一品大员的“官路村” 2024-08-01 02:48:28 从青岛胶州城区出发,向北沿着省道219行驶,过了青银高速之后不远,转向东面的胶莱街道办事处驻地行驶,在路的中途,就可以经过一个叫做“官路”的村庄。“官路”村以“官”字为名,而在历史上,这里也的确出过大官。明末胶东显宦,官至一品的高弘图,就是官路村人。 关于“官路村”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村名石碑后面简志中提到的:这里在古代地处胶州通往莱州府的“官道”沿线,民间俗称为“官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与高弘图有关,相传高弘图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该村原有其他名称,至此就以“官”为前缀,结合靠近大路的地理特点,更名为“官路”。在明清时期,高氏为胶州科举望族,因其祖居地在大行村,故名大行高氏。根据族谱记载,大行高氏是在元末明初从外地迁居胶州城西之大行村。此后逐渐开枝散叶,并且逐渐在科举考场上崭露头角。在《胶州志》当中,关于高姓人物的记载比比皆是。前已提到,大行高氏开枝散叶之后,子孙逐渐迁徙胶州境内多处村庄,官路村即其中之一。明万历三十八年,官路村高氏子弟高弘图考中进士,也为这个村庄增光添彩,使得它在胶州境内广为人知。 高弘图在《明史》中有传,清代中后期的史料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名字,一般都将高弘图写作“高宏图”。因此,这两种写法,在如今的资料中都有使用,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开头提到过高弘图是一品大员,其实在明代,一品的官位屈指可数。废除丞相之后的六部尚书,在明代只不过是正二品。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位,主要就是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孤(少师、少保、少傅)和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而这种官职虽然是虚位,但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很少有人生前可以得此官职(死后的赠官较多见)。而高弘图就是在生前被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品大员,并且后面的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其实是明代的“阁臣”。入阁之臣,民间一般称之为“相国”值得一提的是,高弘图以上这些官职,是在甲申之变后,由南京的弘光政权加封的。弘光政权起初的阁臣只有三人,前两者是史可法和马士英,还有一人就是高弘图。高弘图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过,弘光政权成立之初就内讧不断,失望的高弘图因此请求告老还乡。然而当时胶州已经被清军占领,高弘图有家难回,只能寓居南方。后来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瓦解,高弘图也绝食殉难,为明朝尽忠。据说明末高弘图发迹之后,曾在故乡倡议修建过宗祠,这座宗祠在清代重修之后,在官路村延续时间很久,可惜现已难见当年模样。 如今的官路村,仍有不少高姓人,不过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姓氏。这里在过去属于马店镇,后来合并到了胶莱街道,新修建的济青高铁,就在官路村南边不远经过。古代这里交通发达,今日观之亦然。以下配图均为官路村周边的场景。 赞 (0) 相关推荐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员难不难?专家:试比登天还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儒林外史>一书中范进中举的情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曾经被老丈人嫌弃骂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范进,在中了举人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文曲星下凡的 ... 上海胶州路宣景琳故居 静安区 胶州路148弄(瑞芝村)3号 中国无声片时期红极一时的明星 默片'四大名旦'之一 宣景琳故居 建于上世纪30年代 X ↑ 胶州路148弄(又名瑞芝村)弄堂口 胶州路148弄(又名瑞芝村)是西班 ... 胶东乡村影像:甜瓜收获季,看马连庄镇的热闹场景 五一过后,胶东半岛的大棚甜瓜进入上市高峰期.提到胶东的甜瓜,有一个地方就不得不提,它就是青岛莱西市的马连庄镇.这里的甜瓜种植规模很大,其产品不仅供应胶东各地,还发送到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是名副其 ... 胶东乡村影像:大沽河畔,山楂花开 胶东半岛是国内有名的温带水果产地,很多品种的果树都有规模化种植.这些果树不仅可以产出甜美的果实,在开花时节也会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三月(公历)是杏花,四月是樱桃花.桃花.梨花和苹果花,而到了五月份,山 ... 胶东乡村影像:五月上旬胶莱平原上的田园风光 胶东半岛的地形可以大体分为东西两大类型,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称作"胶东丘陵",而西部以平原泊地居多,谓之"胶莱平原".以往给大家看的胶东乡村影像,主要是丘陵区域 ... 胶东乡村影像:五月楸树花开,海阳北部有赏花好去处 五月中旬的胶东半岛,正处在盛花期的刺槐和楸树,是一道相当美丽的风景. 这两者当中,刺槐(洋槐)虽然是近代舶来的树种,但就现在的规模来说,可能比本土的楸树还有更大一些.因此,刺槐花比较易见,楸树花相对难 ... 胶东乡村影像:雕龙嘴,一个诠释“依山傍海”的美丽村庄 笔者第一次听说"雕龙嘴"这个名字的时候,中间其实绕了好几道弯. 雕龙嘴,是一个胶东村庄的称呼,它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辖区内,崂山华严景区就在旁边.大凡去过华严寺的朋友,对&q ... 胶东乡村影像:集市上卖菜的老爷子,九十岁仍自食其力 春风送暖,应季的新鲜蔬菜越来越多,虽然凉地的芸豆.黄瓜.西红柿还早着,但很多大叶菜的菜苗正当时.前几天吃饭的时候,家里就炒了一盘菜苗,味道相当不错. 在吃菜苗的时候,笔者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与菜苗有关的事 ... 胶东乡村影像:一栋老房子和它背后的故事 前段时间,笔者路过烟台海阳市朱吴镇一个山村,看到这里有不少老房子,就停下参观了一阵儿. 参观的时候,正值午后不久,人们大多在家里休憩.在街上走了挺长时间,才看到一位坐在屋后阴凉处的老爷子.于是,我们就 ... 胶东乡村影像:芋头种在梨花下,海阳果园里的特殊风景 时光荏苒,清明节之前,胶东田野还是杏花的天下,而如今,桃花和梨花已经开始唱主角.此时走在乡村道路上,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桃红梨白的场景. 在胶东半岛提到梨花,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莱阳.莱阳梨和梨花诚然有名 ... 胶东乡村影像:与“大乳山”隔海相望的“旗杆石”村 在乳山市范围内,"旗杆石"是一个很知名的村庄.它之所以有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村庄的名字有特点,见过一次之后不容易忘记.混淆.第二个原因,与村庄的地理位置有关. ...
从青岛胶州城区出发,向北沿着省道219行驶,过了青银高速之后不远,转向东面的胶莱街道办事处驻地行驶,在路的中途,就可以经过一个叫做“官路”的村庄。“官路”村以“官”字为名,而在历史上,这里也的确出过大官。明末胶东显宦,官至一品的高弘图,就是官路村人。 关于“官路村”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村名石碑后面简志中提到的:这里在古代地处胶州通往莱州府的“官道”沿线,民间俗称为“官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与高弘图有关,相传高弘图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该村原有其他名称,至此就以“官”为前缀,结合靠近大路的地理特点,更名为“官路”。在明清时期,高氏为胶州科举望族,因其祖居地在大行村,故名大行高氏。根据族谱记载,大行高氏是在元末明初从外地迁居胶州城西之大行村。此后逐渐开枝散叶,并且逐渐在科举考场上崭露头角。在《胶州志》当中,关于高姓人物的记载比比皆是。前已提到,大行高氏开枝散叶之后,子孙逐渐迁徙胶州境内多处村庄,官路村即其中之一。明万历三十八年,官路村高氏子弟高弘图考中进士,也为这个村庄增光添彩,使得它在胶州境内广为人知。 高弘图在《明史》中有传,清代中后期的史料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名字,一般都将高弘图写作“高宏图”。因此,这两种写法,在如今的资料中都有使用,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开头提到过高弘图是一品大员,其实在明代,一品的官位屈指可数。废除丞相之后的六部尚书,在明代只不过是正二品。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位,主要就是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孤(少师、少保、少傅)和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而这种官职虽然是虚位,但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很少有人生前可以得此官职(死后的赠官较多见)。而高弘图就是在生前被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品大员,并且后面的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其实是明代的“阁臣”。入阁之臣,民间一般称之为“相国”值得一提的是,高弘图以上这些官职,是在甲申之变后,由南京的弘光政权加封的。弘光政权起初的阁臣只有三人,前两者是史可法和马士英,还有一人就是高弘图。高弘图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过,弘光政权成立之初就内讧不断,失望的高弘图因此请求告老还乡。然而当时胶州已经被清军占领,高弘图有家难回,只能寓居南方。后来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瓦解,高弘图也绝食殉难,为明朝尽忠。据说明末高弘图发迹之后,曾在故乡倡议修建过宗祠,这座宗祠在清代重修之后,在官路村延续时间很久,可惜现已难见当年模样。 如今的官路村,仍有不少高姓人,不过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姓氏。这里在过去属于马店镇,后来合并到了胶莱街道,新修建的济青高铁,就在官路村南边不远经过。古代这里交通发达,今日观之亦然。以下配图均为官路村周边的场景。
从青岛胶州城区出发,向北沿着省道219行驶,过了青银高速之后不远,转向东面的胶莱街道办事处驻地行驶,在路的中途,就可以经过一个叫做“官路”的村庄。“官路”村以“官”字为名,而在历史上,这里也的确出过大官。明末胶东显宦,官至一品的高弘图,就是官路村人。 关于“官路村”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村名石碑后面简志中提到的:这里在古代地处胶州通往莱州府的“官道”沿线,民间俗称为“官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与高弘图有关,相传高弘图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该村原有其他名称,至此就以“官”为前缀,结合靠近大路的地理特点,更名为“官路”。在明清时期,高氏为胶州科举望族,因其祖居地在大行村,故名大行高氏。根据族谱记载,大行高氏是在元末明初从外地迁居胶州城西之大行村。此后逐渐开枝散叶,并且逐渐在科举考场上崭露头角。在《胶州志》当中,关于高姓人物的记载比比皆是。前已提到,大行高氏开枝散叶之后,子孙逐渐迁徙胶州境内多处村庄,官路村即其中之一。明万历三十八年,官路村高氏子弟高弘图考中进士,也为这个村庄增光添彩,使得它在胶州境内广为人知。 高弘图在《明史》中有传,清代中后期的史料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名字,一般都将高弘图写作“高宏图”。因此,这两种写法,在如今的资料中都有使用,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开头提到过高弘图是一品大员,其实在明代,一品的官位屈指可数。废除丞相之后的六部尚书,在明代只不过是正二品。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位,主要就是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孤(少师、少保、少傅)和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而这种官职虽然是虚位,但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很少有人生前可以得此官职(死后的赠官较多见)。而高弘图就是在生前被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品大员,并且后面的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其实是明代的“阁臣”。入阁之臣,民间一般称之为“相国”值得一提的是,高弘图以上这些官职,是在甲申之变后,由南京的弘光政权加封的。弘光政权起初的阁臣只有三人,前两者是史可法和马士英,还有一人就是高弘图。高弘图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过,弘光政权成立之初就内讧不断,失望的高弘图因此请求告老还乡。然而当时胶州已经被清军占领,高弘图有家难回,只能寓居南方。后来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瓦解,高弘图也绝食殉难,为明朝尽忠。据说明末高弘图发迹之后,曾在故乡倡议修建过宗祠,这座宗祠在清代重修之后,在官路村延续时间很久,可惜现已难见当年模样。 如今的官路村,仍有不少高姓人,不过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姓氏。这里在过去属于马店镇,后来合并到了胶莱街道,新修建的济青高铁,就在官路村南边不远经过。古代这里交通发达,今日观之亦然。以下配图均为官路村周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