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走螺旋 身如弹簧
“横以用竖,竖以济横”,道明了“横顺”劲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横劲,多为“胯肩”之劲,竖劲,多为“蹲起”之劲,带身体的重量,故而比较霸道,为攻坚克敌之主力军。加上关节缝开,大筋崩弹发力,则如同催化剂一般,将身体的重量如同弹丸般打击,攻击力发挥到极致!
由于腰裆、跨、肘、手,不在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由于练拳时要求,腰胯不松、手不动,那么,腰胯的一旋转,往上带动手臂的旋转,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如同一个弹簧圈一样往上旋转出去的。“横向加纵向”的劲力,即是螺旋,包含了“起落、拧裹”。

一个简单的“冲拳”,带上一个拧旋,透劲立刻变大。一个“劈手”带上一个旋臂,令对手如同刀割,劲力直透——骨髓。他的本质是身体的跟进。“旋”既有“横,也有“竖”,是综合劲力,俗称“螺旋劲”,有了大筋、关节的拧裹崩弹,带上身体的重量,自然出手如箭如钻,力透敌背!实际运用当中,需要达到“身如弹簧”的效果,这样才可以“惊起惊落”,将身体的重量用活,如同高空坠物般的冲击力,使本体重量得到玲离尽致的发挥。
人体最大的武器,就是自身的身体重量,一拳出去,可能就是几十斤的力,但屁股往下一坐,那怎么也得百十斤,如果用筋骨发动,猛然下坐,那种劲力是恐怖的。所以,千万不要说自己劲力小,更不要说肌肉不够发达,如果掌握了身体重量的运用自如,那您就具备了攻击的能量!将纵向的劲力转化为横向的劲力,也就形成了“将身体挂在手上”的效果!
“螺旋劲”,也有叫“缠丝劲”,无论怎么叫,离不开“一横一竖”,胯主横,脊主顺,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构成了人体螺旋。
传统武术讲“丹田”,其实人身处处是“丹田”,讲八面撑劲,身体做到“整体如簧”,处处是撑劲。“开关节”令身体变得挺拔,似乎是人体重组,将每一个关节重新“拼接”使其具备更大的活动范围,如同在每个关节内部加置“弹簧”,使关节变得有弹力,整个人变得充满活力,人体运动呈现出“半自动”的状态,甚至连走路都变的轻灵,如“猫”般的迈步,身体变得异常协调。
甚至“内脏”跟身体之动也变得默契,由内而外,渗透至身体的每一处细节。习之日久,可表现出如动物般的“灵动”,丝毫的“风吹草动”都可以使“毛发如戬”,拳谱中用“灵劲上身天地翻”来形容此把劲力的霸道。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恰到好处!
大到身体躯干,小到旁梢末节,往往可以用肢节的动,带动整个身体的动,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练拳是个“精细的活儿”,身体的每一寸,都需要用心去感受,特别是“筋骨、关节”。
“关节与大筋”的关系就如同一串用橡皮筋串联起来的珠子,珠子撑开了,皮筋就崩紧了,珠子合紧了,则皮筋恢复原状,但皮筋就是皮筋,它是一直拉着的,不存在完全放松的问题,这就类似于我们要求的“彭劲”,肌肉松,但每个关节都是微撑的。所谓的“撑筋拔骨”就是在“紧”的基础再“紧”一下,从而产生“弹力”。
“撑筋拔骨”是技术不是技巧,它的存在是为了改变人体的结构,增强运动能力,使“速度跟劲力”得到同步提升,让打击变得迅猛而不费体力,且动作的连续性得到极大提升,似乎整个人就是一个“弹簧”,充满了弹力,可以在任何部位崩发劲力。
各关节之间都是协同配合的,光撑开一颗珠子没用,得撑开一串,它们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关节就是一个“运动系统”,是相互牵制的,相互影响的。人体的“缩涨”是骨节的“开合”,并非单纯形体的动,我们在发每一把劲力时,所有的关节都瞬间进行了“开合”,甚至连续若干下,这就是所谓的“身如弹簧”!
所以打拳时,步法的路径也是相当的重要,想要保持动作的连续性,就得使“胯、肩”处于拧裹中,这是“由下及上”;同理,我们也可以借助手上的动作,使劲力存在不丢,这是“由上及下”。当然,随着身体自控能力的增强,又可以“由中间及两边”,做到这一点,身体如“弹簧”,始终可以保持发劲的状态,令劲力连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