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掌声送给母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掌声送给母亲 

 甘肃  张贤德

“……你们为了祖国的土地不被敌人侵犯,为了我们老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你们是家乡父老的好儿女,你们为家乡人民争了光,家乡人民感谢你们!”母亲简短的几句讲话,赢得了全场官兵长久雷鸣般地掌声。

要说这段讲话的来历,还得从母亲的心愿说起。

我的故乡蒿沟川,是甘肃省古浪县的一个小山村。我家兄弟五人,一个姐姐。父亲五十刚过就因病离世了,留下了二百多元的借款,五十多年前的二百元含金量之高,那是不小的巨债。那时弟弟才三岁,老大刚刚结婚。四十多岁的母亲从此就担起了全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

父亲临终时,攥紧母亲的手,留下最知心而又剌肉伤骨的话:“我死后你将老五送给人去扶养……”后面的话虽然没听清,但让人已明知其意了。

面对父亲的去世和惊人的债务,母亲依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她常常勉励自己:“我要好好活着,要一分不少地还清借款,要把儿女们拉扯大成人成家,小儿子绝不送人,哪怕我吃不上,也不能让我的小宝贝饿着。”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眼内噙满了泪,从透明的泪光里折射出内心的酸楚和坚强的意志。

母亲白天到生产队干活,夜晚还要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缝补衣裳、捻线纳底、清洁家务。一件衣服要穿五六年,大孩穿了小孩接着穿。孩子们的头痛感冒都用土方治,那时也好像很少生病。队里分到的购布证、粮票、粮食,年头节下分的肉类等统统折顶现金还账。粮食还账了,肚子不能饿。有一种野生植物的小灰条籽,经过母亲分拣、晒干、水泡等精心加工,最后蒸成馍吃,我们感觉有甜滋滋的味道,很好吃。就这样母亲含辛茹苦,勒紧腰带,精打细算还清了债务,还供我们上学读书,将我们兄姐弟六人养大成家。我觉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小脚妇女会比我的母亲更辛苦、更无私、更伟大。她为了子女,可以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奉献一切。

母亲虽不识字,但她想事开通,眼光长远,胸怀宽广,爱家更爱国。

大的几个成家立业,都在务农抬锨。母亲对我们小的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要当兵扛枪,在军队学校里锻炼成长。

记得1978年初冬,古浪老家出奇地冷,天寒地冻,家家房檐下都挂着冰棒棒。那天中午到街上买东西,路过大靖公社,见很多青年在报名要参军。我脑洞忽地一亮:母亲在我出门前再三嘱咐:今冬一定要回家参军,副业顾了眼前利益,顾不了长远利益。此时的我比在饥馑岁月里吃上年糕还兴奋,忙跑回干活工地,准备收拾出发。面对眼前的鹅毛大雪,师傅们都劝明天去。那一夜我失眠了,怎样完成母亲的心愿!

第二天晨曦,雪更大,风更寒,母亲让儿参军的热血在沸腾,我骑自行车出发了。大雪在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落,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好像苍天在考验我。只见地上的白雪越积越厚,树上、房顶、草坪,田野里到处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路上沒有行人,偶尔有车辆通过。自行车在汽车碾压的车辙内发出“咯吱”“咯吱”艰难行走的响声。大裴公路上还能骑,有时摔跤也算不了什么。越过裴家营到岳家滩、中川这十五公里路,皑皑白雪无踪迹,好像天空连只鸟都没有,只有我一人推车前行,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看见路边有石头,用手套扫扫雪,坐下休息片刻再赶路。到了十公里插入云端的蒿沟岘、驴尾巴梁,雪厚超尺,只能用肩扛着车登山了。那时二十岁左右,血气方刚,一腔宛如万丈豪情的江水,在跳跃的血液里流淌。半山腰遇见一找牲畜的大叔,见我肩上垫棉袄扛车,头挂冰棒,背驼冰块,怪惊奇地问:“你有什么大事,大雪天赶路?”我说明情况后,他很激动,帮我将车抬到了山顶,还说“你定能穿上军装,是当兵的料。”

太阳压山时回到了村,母亲在门口远远看见我来了,迈着三寸金莲,跑来拍打着我身上的雪说:“儿子冻坏了吧……等死你了,这天不帮忙,我在门口台子的雪地等了三天,眼都看花了。今日验兵已结束了。”

听着母亲的话,我顿时流下心酸的眼泪,悔恨自己没勇气,昨天未出发而自责。“妈,我没有完成您的心愿……”

“不要伤心,原本想让你们兄弟俩都去参军,你下年岁数超了,没有赶上机会就让小儿子去争取吧!”她相劝而又自信地说。

那年冬天,我们在外地干匠人活,正好我有事乘便车回家,母亲说明天要验兵,让我速速骑自行车连夜到三十公里外去喊弟弟,她到队部办验兵手续。若今夜赶不回来,会留下终身遗憾。

为了妈妈的心愿,我不得不飞一般翻越陡峭山路下川。大概下午三点到了谭家井,给匠人的手抓羊肉刚端桌上,主人张老汉笑呵呵地圆成说:“好运气,这小伙验兵准成功。”

饭后,我和弟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出发了,到达蒿沟岘太阳就落空了。可能是农历月中吧,太阳下班后,月亮就来上岗。乘着月光,在夜里零点就到达蒿沟了。村庄一片安静,当自行车有滚动响声时,就有狗发出“汪汪”声,划破了寂静。我家的煤油灯亮了,母亲推开房门,说:“可把儿们盼来了!”

“妈!您怎么还没睡呀?”我感激地问。

“都两天两夜没合眼了,我怕今夜赶不来就又没希望了。”母亲有点激动而又焦急地说。

我们还未坐稳,母亲将热气腾腾的包子端上桌,笑着说:“吃了包子准能验上兵。”母亲给一顿饱餐后,带全手续继续赶路,天刚放亮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验兵场。

只要进了验兵场,弟弟是帅哥一员,终于实现了母亲的心愿。当弟弟穿上军装,乡亲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送出发的那一刻,母亲终于落泪了,拉着小儿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离世早,家里困难,没钱供你们多读书,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为穷家争个光!”母亲的泪水滴在了众人面前,更滴在了儿子难受的心间。

弟弟参军后的第三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弟弟所在部队要上战场,而连队却让他留守军营,弟弟来信征求意见。我同意留下,战场必定是伤人的地方,吉凶难料。可母亲不同意,她坚定支持上战场:“那一个在部队上吃饭的人不是从战场上夺回来的……”

我原以为,母亲让我们当兵是跳出农门,找一份职业。既然要上战场,要拿命换一碗饭,就不走此路了,也有留的机会。母亲的想法与我截然不同,还让我快发电报:坚决要求上战场。为此事,母亲唠嗑了我好长时间。

弟弟接到电报,向上级写申请,立血书,最终批准上战场。

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母亲让我写信鼓励儿子英勇杀敌。她不识字,但她会说会讲,根据她的意思,我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家里的人都好,不必你挂念,只盼你们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亏了你一人,光荣全家人,幸福十亿人。随时准备用生命和鲜血报效祖国,报答乡邻,家乡父老在等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母亲听了多次,她在流着泪修改了多次,至到她满意才投入信箱。

一月后我们又收到了前线连队的回书:你们的来信我们在猫耳洞、在炮火纷飞的战壕内向全连官兵宣读,老母亲的话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杀敌立功的信心更足了……

不久,战争胜利结束,弟弟荣立三等功凯旋而归。

当母亲听到仗打胜、部队返回原住地时,激情难平,要亲自去陕西看英雄儿郎。

记得那是麦苗青青、鸟语花香的初夏时节,我陪母亲坐上了去陕西的火车。那是我和母亲都第一次出远门,母亲已花甲之年,还有病,但这次非常开心。晚上我睡座位下地板,母亲睡座位上,但她高兴得合不拢嘴,常给乘客们讲小儿子上战场的故事,那时正兴老山热,聚听者不少。母亲讲得活灵活现,像她亲自参战一样,炫耀的意味溢于言表。

第二天西安下车在候车室稍休转车,我瞧见不少人都在座位上睡觉,我也照此而睡。不一会,工作人员来讲下了不是,说我未脱鞋,罚款五元,一时围观者不少。母亲发话了:“儿子送我来看从老山前线下来的小儿子,这点情面也不讲吗?”围观者给母亲助力撑腰,人堆里传出不少惊讶、赞叹声:“最可爱的人”的母亲!罚款者的脸也雨过天晴:“对不起,对不起”。惩罚性的场面瞬间又变成了暖心的镜头。这时,我才感受到母亲让弟上战场是多么地伟大,赢得了人民的赞扬与支持。

当晚坐了一列开往潼关的慢车,当到站下车后已是晚上零点多,提前给弟弟发了电报,接车的人都走完了,就不见弟弟的影子,到街上一家旅馆居住。第二天早上,拿着信封见当兵者寻问,才知撤回又变了住地。

当年写信鼓舞官兵的老母亲来看望大家了!在连队军营似暖风一样急速传开。官兵老乡也确实想家了,纷纷前来看望,见了母亲都问候了几句,战士们的眼睛都盘满了泪花,好像只有泪水才能表达对亲人的感激。

部队召开了庆功大会,邀请母亲参加并发言。母亲站起身,动情地讲了文章开头那几句。母亲的讲话虽短,但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长久而雷鸣般的掌声让她感动了,落泪了,这一次是激动的泪、成功的泪、胜利的泪!

那一次陕西之行,母亲参观了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地,留下了不少珍贵照片,可如今保存下来的已很少很少。2017年央视征集照片,我将母亲在大雁塔的留影和事迹转发央视,母亲的事迹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并获奖。

母亲驾鹤归西已29年了,成为天堂里一把灰、一排骨,却是儿女眼睛里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每每想起母亲留下的音容笑貌,她活着时是村庄的一粒铺路石,却是家里儿女们的一座山,恩重如山。她的精神激励着我,培养了我。我们的事业有成还是母亲的功劳。

如今有不少孙辈们都参军服役,说起当年奶奶的心愿,孙子们还是那么动情,愿继续完成奶奶的心愿。看到孩子们在网上给奶奶的留言,心亲亲、意切切,让我禁不住热泪长流。

张贤德,甘肃古浪县人,现暂居江苏南京。古浪作协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散文编审。在《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武威日报》、《西凉文学》、《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风凰资讯报.天下美篇》、《天津散文.微刊》等报刊发表作品并获奖。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吴金程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散文|又到端午粽飘香(原创)

    文/菲菲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说起端午节的习俗,每个人都能娓娓道来. 众多习俗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粽子 ...

  • 有奖征文【小时候的年】张瀛月

    小时候的年 作者,张瀛月,河北迁安市实验小学教师. 小时候,进了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备年货了. 父亲是个很讲究的人,总是趁着休班的空闲去赶集买年货.首先要买的是全家的新衣服料子.每一件布料父亲都会精心地 ...

  • 【西南作家•散文】侯桂珍/曾经的点滴母爱,瞬间闪现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曾经的点滴母爱,瞬间闪现 侯桂珍 修改长篇小说<我为母亲立个传>的新章节,因为忽然想到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 ...

  • 宁眸:纸上老家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宁眸 纸上老家 回老家做一栋房子吧!我和姐姐说.其实,多年不曾回故乡,我们也只是从故乡亲朋的微信圈里,隐隐感知了故乡的变化.在那些小小的图片里,我们不约而同地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一一对照,试图融合.恨不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深圳  林东东 渐渐地,我对中秋已没有了初见恋人时那种期盼.兴奋和激动的感觉了,可能是岁月对我有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和岳母的姐妹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和岳母的姐妹情  山西  栗旭晨  这些年,最让我念念不忘日夜牵挂的两个人,一位是我的母亲,另一位是我的岳母.母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的心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的心事     天津  石绍辉 我的家乡有个显著的特点,水多.村子的北面有个200多米长.30多米宽的长方形大水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母亲的牵挂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的牵挂     山东 袁荣爱    夏日三伏天,天空真是瞬息万变.刚才还烈日当空,转眼就风起云涌,乌云密布,天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编织美好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编编织的美好   江苏  邹德萍  夏天有晒伏的习惯,总是提前查看天气预报,择一大晴天,把床铺都揭开,逐一搬到室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父亲的枇杷树,母亲的枇杷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有父亲地枇杷树,母亲的枇杷果   安徽  林建明 不记得那棵枇杷树是父亲哪年栽下的. 我只清楚屋前屋后的香椿树卖掉后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