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编织美好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编编织的美好
江苏 邹德萍
夏天有晒伏的习惯,总是提前查看天气预报,择一大晴天,把床铺都揭开,逐一搬到室外毒太阳下曝晒一番,不仅有强烈的紫外线杀菌,而且有着很浓的太阳气息。床铺过几年要晒一次。那天,当把苏式床上左一层右一层揭到由芦苇编织蓆子时,夫人正要伸手揭起,我心头不禁一震,且慢,为何?这蓆子是不是母亲曾经帮我们结婚时专门编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的心头翻起波波涟漪,眼前又浮现出母亲坐在地上编织蓆子那段难以忘怀的情景。
在家乡把编织芦苇蓆子,称为做蓆子,这在过去是项难得的家庭副业,做蓆子所用的芦苇(又叫芦柴)是由县里定向计划调拨供应,从海边射阳闸一带用船装运回去,大队和生产队按户分配,生产队组织几个人评估芦柴等级,按等级评定完成蓆子数量和交付规格,各户领回去限期做好,再送到供销社收购付钱,扣除上交任务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每张还记二分工。所以,各家各户都很重视这个“柴源”,撕柴、压柴、剥柴篾、做柴蓆子,人人上阵,男女动手,家家地上摆开场子,起早带晚做蓆子,每到交蓆子时,车拖人抬肩扛,场面相当壮观。
我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全家做蓆子的担子,父亲有事不在家,月光下有母亲拉石磙压柴的身影,晨曦中有母亲撕柴的背影,油灯处有母亲剥柴篾的投影,那时除了上工和做饭外,母亲几乎把精力全部用在做蓆子上,我年龄小拖不动大石磙子,母亲在前头拉我在后边推,手忙脚乱得汗流浃背。后来伯父找来一只小脸盆口粗的水泥管,在管内装了石块砖头拌和的水泥浆做了只小磙子,我才有了独立帮助母亲压柴的机会,开始由于没经验,把握不准横压竖压的时间,不是压过了,就是夹花没压到,牵引的磙子老是走偏。后来,母亲告诉我说,要一趟套一趟的让磙子重复压,芦柴才能碾压匀熟不夹生,母亲常为我压过的柴再重新走压一遍。我对“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俗语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母亲做的蓆子横平竖直,周正平整,两道柴篾交叉编织,上下左右,道道上齐,篾篾环扣,无论从哪角度看,都是横竖斜花,紧致结实,每次送到供销社都被夸奖,扎着红三角巾的母亲脸上总是漾漾笑意。做蓆子是件苦累和繁琐的活,一根芦苇到编织成蓆,要经过五六道手,不小心柴刺就扎进手上肉钻心疼。那些年母亲的手由柔软变得硬实,手指由红润变为粗糙,还裂开好多口子,可母亲一声不吭,为赶进度每天工余赶做三五张柴蓆子,最多一天做过两箝十二张三尺八乘四尺八的蓆子,成为一时美谈。母亲做蓆子家里便多了活便钱,贫困的日子有了温暖,也有了奔头。
我结婚那年母亲把精挑细选的芦柴压成柴篾后,选个好日子亲自编喜蓆,那天母亲梳妆一新,穿上压箱衣服,系上紫花围裙,套上青布护袖,这是我见过母亲做蓆子最靓最美的形象,刻骨至今。
一横一竖一柴篾,一心一意一分情。母亲用她特别的爱把美好祝福全部编进根根柴篾,织入张张蓆子,为全家编织起新的希望和未来。

邹德萍,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三百多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国财经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炎黄春秋、蓝盾等多家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灌河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