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编织美好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编编织的美好  

江苏  邹德萍 

夏天有晒伏的习惯,总是提前查看天气预报,择一大晴天,把床铺都揭开,逐一搬到室外毒太阳下曝晒一番,不仅有强烈的紫外线杀菌,而且有着很浓的太阳气息。床铺过几年要晒一次。那天,当把苏式床上左一层右一层揭到由芦苇编织蓆子时,夫人正要伸手揭起,我心头不禁一震,且慢,为何?这蓆子是不是母亲曾经帮我们结婚时专门编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的心头翻起波波涟漪,眼前又浮现出母亲坐在地上编织蓆子那段难以忘怀的情景。

在家乡把编织芦苇蓆子,称为做蓆子,这在过去是项难得的家庭副业,做蓆子所用的芦苇(又叫芦柴)是由县里定向计划调拨供应,从海边射阳闸一带用船装运回去,大队和生产队按户分配,生产队组织几个人评估芦柴等级,按等级评定完成蓆子数量和交付规格,各户领回去限期做好,再送到供销社收购付钱,扣除上交任务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每张还记二分工。所以,各家各户都很重视这个“柴源”,撕柴、压柴、剥柴篾、做柴蓆子,人人上阵,男女动手,家家地上摆开场子,起早带晚做蓆子,每到交蓆子时,车拖人抬肩扛,场面相当壮观。

我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全家做蓆子的担子,父亲有事不在家,月光下有母亲拉石磙压柴的身影,晨曦中有母亲撕柴的背影,油灯处有母亲剥柴篾的投影,那时除了上工和做饭外,母亲几乎把精力全部用在做蓆子上,我年龄小拖不动大石磙子,母亲在前头拉我在后边推,手忙脚乱得汗流浃背。后来伯父找来一只小脸盆口粗的水泥管,在管内装了石块砖头拌和的水泥浆做了只小磙子,我才有了独立帮助母亲压柴的机会,开始由于没经验,把握不准横压竖压的时间,不是压过了,就是夹花没压到,牵引的磙子老是走偏。后来,母亲告诉我说,要一趟套一趟的让磙子重复压,芦柴才能碾压匀熟不夹生,母亲常为我压过的柴再重新走压一遍。我对“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俗语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母亲做的蓆子横平竖直,周正平整,两道柴篾交叉编织,上下左右,道道上齐,篾篾环扣,无论从哪角度看,都是横竖斜花,紧致结实,每次送到供销社都被夸奖,扎着红三角巾的母亲脸上总是漾漾笑意。做蓆子是件苦累和繁琐的活,一根芦苇到编织成蓆,要经过五六道手,不小心柴刺就扎进手上肉钻心疼。那些年母亲的手由柔软变得硬实,手指由红润变为粗糙,还裂开好多口子,可母亲一声不吭,为赶进度每天工余赶做三五张柴蓆子,最多一天做过两箝十二张三尺八乘四尺八的蓆子,成为一时美谈。母亲做蓆子家里便多了活便钱,贫困的日子有了温暖,也有了奔头。

我结婚那年母亲把精挑细选的芦柴压成柴篾后,选个好日子亲自编喜蓆,那天母亲梳妆一新,穿上压箱衣服,系上紫花围裙,套上青布护袖,这是我见过母亲做蓆子最靓最美的形象,刻骨至今。

一横一竖一柴篾,一心一意一分情。母亲用她特别的爱把美好祝福全部编进根根柴篾,织入张张蓆子,为全家编织起新的希望和未来。

邹德萍,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三百多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国财经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炎黄春秋、蓝盾等多家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灌河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北墨经典 I 一湖芦苇

    有片浩浩荡荡的芦苇,盛开在淮河入江河道中间那条"狭长"四十多公里的"鱼脊背"上.这垄神奇的土地,随水落浮出水面,随水涨沉入湖底,肥沃而丰美.这里,既是芦苇的天堂 ...

  • 就读这篇 | 柴薪:忧伤或忧郁的江河

    忧伤或忧郁的江河 柴薪 一.衢江 衢江从我居住的城市的西边流过,到二中附近折向北边流了一段距离再蜿蜒向东流去.我住在城市的北边,衢江就像一条胳膊把这个城市的北边揽在她的怀中.因此,每天我都是在衢江温暖 ...

  • (散文百家)蒋安贤/那些红薯相伴的日子

    散文百家 那些红薯相伴的日子 蒋安贤(四川叙永) "卖烤红薯喽!卖烤红薯喽!一元一个,一元一个."现在正是红薯成熟的季节,街上时常都会传来声声卖红薯的吆喝声.每当听到这长长的吆喝, ...

  • 【西散原创】马秀芳作品 | 那一片芦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对芦苇的念念不忘,源于什么时候,说不清 ...

  • 芦柴

    因为<沙家浜>,人们熟悉了芦苇荡.在我们老家,芦苇不叫芦苇,只叫芦柴,或者就叫大柴.芦柴有大小柴之分.长得比大拇指还要粗.高达两三丈甚至四五丈的是大柴:小柴则只有小手指粗细,丈把高.大小柴 ...

  • 散文||记忆中的芦苇

    记忆中的芦苇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乡还是一片盐碱荒滩,唯有两边的冲子里长着茂密的芦苇.所谓冲子,就是传说中,黄河夺淮形成了两条浅浅的河流,从上游流经几十里,然后在一处会合.我的家正好就在东西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深圳  林东东 渐渐地,我对中秋已没有了初见恋人时那种期盼.兴奋和激动的感觉了,可能是岁月对我有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掌声送给母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掌声送给母亲   甘肃  张贤德 "--你们为了祖国的土地不被敌人侵犯,为了我们老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和岳母的姐妹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和岳母的姐妹情  山西  栗旭晨  这些年,最让我念念不忘日夜牵挂的两个人,一位是我的母亲,另一位是我的岳母.母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母亲的心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的心事     天津  石绍辉 我的家乡有个显著的特点,水多.村子的北面有个200多米长.30多米宽的长方形大水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母亲的牵挂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母亲的牵挂     山东 袁荣爱    夏日三伏天,天空真是瞬息万变.刚才还烈日当空,转眼就风起云涌,乌云密布,天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父亲的枇杷树,母亲的枇杷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有父亲地枇杷树,母亲的枇杷果   安徽  林建明 不记得那棵枇杷树是父亲哪年栽下的. 我只清楚屋前屋后的香椿树卖掉后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