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徐渭参加科举,交卷时居然把桌椅一起交上去了

说起徐渭,不免让人叹惜。徐渭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明才华横溢,却不得施展,一辈子穷困潦倒,真是命运弄人。后人也只能从徐渭的文学作品中了解他,徐渭的书法字画多为后人所称赞,徐渭也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可以是说个全才。

徐渭的作品

徐渭,字文长,生于嘉靖年间,虽有才华,却不会考试,曾8次参加科举,结果连举人都没有考中。关于徐渭参加科举,民间流传着一个趣闻。

据说徐渭去参加科举,题目很简单,他一挥而就,写了篇精辟的短文。但考试剩下的时间很多,他无聊之下竟在考卷的空白处,画祖先的画像,还画他中举之后祭祖的场面。交卷之后,主考官看了卷子,虽觉得他的短文写得不错,但却不满他乱画画,于是在试卷中批示:“文章太短脸皮厚,名次排在孙山后。”徐渭落榜了。

科举放榜

三年之后,徐渭又去赶考,又是原来那个主考官。徐渭心里生气,考试时故意

大作文章

,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结果文章越写越长,试卷写不下,于是写在桌子和椅子上,当时天气热,徐渭竟把衣服脱了,在衣服上接着写,交卷时把桌子、椅子和衣服一起交上去。主考官大吃一惊,问徐渭想干嘛?徐渭说:“你喜欢看长文章呀,我就写篇长文章给你看!”徐渭又落榜了。

没过多久,这事传开了,徐渭就被人称为“徐文长”。

其实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趣闻,这趣闻只是很好地解释了徐渭的字“文长”的来历。然而这究竟只是趣闻,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依据。

科举考场

1.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徐渭考科举的这个趣闻,史料只是记载徐渭8次参加科举,连举人都没有考上。

2.徐渭原字为“文清”,后改为“文长”,古人成年之时一般是长辈由赐字的,徐渭应该是后来自己改的,虽然不知道徐渭为什么取字为“文长”,但古人对字比较重视,改字是件很隆重的事情,不会以戏谑的方式去取字。

3.这趣闻本身也不符合情理。1)主考官在阅卷时是不可能会在试卷上写评语。考卷是糊名的,考官阅卷后也不可能下发试卷,徐渭更不可能还有机会看到自己的考卷,徐渭唯一知道的是自己没考上。2)徐渭考的是乡试,也叫秋闱,是在秋季举办,当时天气应该很凉爽,徐渭不可能热得把衣服都脱了。3)徐渭又如何知道主考官是同一个人,负责收考卷和阅卷的考官未必是同一个人,往往主考官会在考场监管,但不会自己去收考卷。

科举考场

由此可以看出,徐渭参加科举交上桌椅衣服的趣闻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这个趣闻能够流传下来也是有道理的。徐渭才高八斗,却一生贫困、不得重用,连后人也为之惋惜,这个恰恰趣闻解释了徐渭贫困潦倒的原因,同时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

最重要的是,趣闻中徐渭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符合徐渭的为人和性格特点。徐渭为人放浪不羁,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做事只随心意却不计后果。当朝首辅李春芳曾聘徐渭为幕僚,这对于徐渭来讲绝对是个好机会,但没过多久就因为性格不合而闹翻。到了晚年,徐渭更是与那些端着架子的达官贵人格格不入,好友逐渐变少,晚年凄凉。

徐渭的作品

总而言之,这个趣闻表达了后人对徐渭命运的同情和对他反抗世俗的赞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