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不能掉地下

这是村庄物语第391篇原创推送
二小的马军校长,在微信上建议我写一写“不能掉地下”。我还没来得及开写,在一次会议的间隙,他又提起来这个话头。他说,“不能掉地下”,细细品味,真的有味儿。
其实我一看到他的微信,一看到“不能掉地下”这句话,我就打算写出来了。只是,一时还没找到切题的由头。
这个皖北农人曾经张口就来的话,看似一杯白开水般的平常。但细品之下,它可能是这一方人厚道秉性的注脚,淳朴性情的注解。就在不经意间随口一说中,他们待人的热心肠,他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朴实形象,跃然嘴上。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谁能够做得到“一辈子不求人”。常态反而是,不是少这个,就是缺那个。当用得上“这个”“那个”的时候,一个最为简便的法子,就是跟邻居张个嘴。一般而言,只要人家张了嘴,皖北农人基本上都本着“不能掉地下”的精神,或者把自家的“这个”“那个”借给人家用,或者帮着出点力,帮把手,少见往后缩头的。
也正因此,当自家也缺了“这个”“那个”的时候,才能在邻里之间,顺利地借来一用。从前的皖北村庄,一户人家的一盘耙,能从东庄借到西庄。往往,那一盘耙的主人,想用的时候,都得好一番找寻。
这个“不能掉地下”的话,尤其在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的人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他遇到了事,需要花钱,自己口袋里又不够,或者干脆没有。咋办?向亲邻居张个嘴吧,“抹个弯儿”。

会不会“掉地下”?放心。皖北农人在这一类事情上,都是朝着“不能掉地下”的方向尽力而为。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没有多,有少”。总之,不会让那张了嘴的人所央求之事,“掉地下”。有一回叫人家“掉地下”,好长时间都会自觉得难为情,说话见面都会尴尬,不自然。为啥?他让人家“掉地下”,就有一种理亏了的愧意,像是自己做了啥亏心事。
从前的乡里人,多没见过世面。很多事情上,尤其跟公家打交道的事,他都会蹑手蹑脚地,担心不好办,办不成。这个时候,他们想到的就是托个熟人。如果不是直接的关系,人托人也行啊。如果只是做个证,说句话,盖个章之类小而不言的事,经办的人基本上也都照着“不能掉地下”的意思做,可以说都不会“掉地下”。
行文至此,想起来马军校长曾经给我发过一个邀约。他那个学校要做一系列新冠疫情的抗疫文学作品,邀我“也斗一篇(首)”。可惜我的文学才华欠缺,一个字也没能写出来。是不是有点儿让他“掉地下”的意思?在这里,我向他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