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了解自己的意识偏见,你的思考才有意义
相关推荐
-
人生的福祸状态,取决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一. 一个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就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了解得不够充分,或者不够客观,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更掺杂了自己的主观偏见,这样造 ...
-
《庄子》:立足于人生的当下,才是自身应该“安”的地方
一. 人生最有意义的时间是"当下",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只存在自己的意识之中,而不在自己的人生之内. 不管你怎么惋惜过去,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幻想未来,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 ...
-
《庄子》:生活的意义在于真实,而世人却只执着于形式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 不要轻易的将你看到的.听到的片面信息,当做事情的真相,因为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才隐藏着问题的本质. 有一天,庄子去见鲁哀公,就跟鲁哀公谈论他的道术,鲁哀公对庄子说:& ...
-
《庄子》:一个人的主观偏见,是遮住自己看清真相的阻碍
一. 在多数情况下,人并没有自我识见的能力.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是很难看到事物的客观实质,这和一个人是否聪明无关. 正所谓"有所 ...
-
认知错误的根源是什么?为何说“止观双运”是至上法门?
人们一般都只会相信自己的念头和意识,但是这却是一切错误的根源,而且此种人总会处于自我以为的认知中,不能自拔!但这实际上是处在一种疑惑的思维陷阱之中,因为即便表面上很自信的人,其实内心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 ...
-
《道德经》:将感性沉淀到理性,才能认识问题的客观本质
一. 感性的选择只能定下初步的方向,而理性地认识和分析才能定下具体的方法. 如果没有以理性为思考的基础,那么感性的认识就是产生偏见的根源,只有将感性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使两者结合才能让自己的认识更 ...
-
凌宗伟:换个角度看风景
[异史氏曰]无知何来?<无知>的两位作者说,"首先,无知可能由强大的外力强加于我们,或以某种社会形式构建起来"譬如,上一代给我讲述的那些故事与传说,包括我们接受的一些教 ...
-
《道德经》:放下主观偏见,以“道心”领悟事理
人生最大的错误并不在于事件表象的是非对错,而是在根源上缺乏正确衡量事物的标准以及清醒审视世界的内心.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 ...
-
庄子:用“齐物论”的思想,打开自己的眼界,人生会有新开始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过一句很令人费解的话:"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而夭." 意思是说,天下最大的是秋毫之末,而泰山却很小:最长寿的是还没出生 ...
-
道德经|“自见”是烦恼根源,“不自见”的智慧决定了人生高度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走路的人会站不稳,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 自我张显的人不明于道,自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