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这十几本书,我决定带回深圳

(0)

相关推荐

  • 书遇有缘人

    从乡下来到小城工作后,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感到无聊和空虚的时候,就去新华书店转转,有时也带上孩子,家里的很多书就是这时候淘的,当然买回来的书一般都是自认为值得珍藏的,可以经常翻翻的.每当看到家里书架上 ...

  • 文学山房旧书店

    <姑苏晚报>2021年08月10日 B07版 婷云 最近台风来袭,宅家的时间变多了,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我开始整理书架.有一本书,是我始终珍藏在书架首层的,那是一本上下册的书,名字叫&l ...

  •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80年的时间里,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 96岁老人守着一家20平方米不到的老书店--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平江路,姑苏古城最热闹的地段之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吴侬软语的评弹曲调,绘就了一 ...

  • 2016年去文学山房购书,见到了江澄波老先生

    苏州姑苏区钮家巷文学山房,苏州文化地标之一.在苏州老一辈的读者心中,那是神圣的所在,当年和民治路蓝色书屋.山塘街琴川书店.十全街雨果书店都是扛大梁的角色了.可惜蓝色书屋已于前几年闭店,但这其中名声在外 ...

  • 胡洪侠|十年日记两茫茫?

    <贺葆真日记>,贺葆真(性存)著,徐雁平整理,凤凰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世上许多没有价值的书,不仅常常印制尽量,巨制煌煌,而且每每一页不缺,新若未触.反而是那些伟大的.有用的.有趣好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书故事|台北、香港和深圳的三个老男人还能一起再“对照”吗?

    右起: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 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同是1963年生人,他们二位或大我半年,或五个月.十年前我们开启"对照记@1963"写作计划,每周选一常用词,对比对照对 ...

  • 胡洪侠|“德国最美图书”曾经云集深圳

    首届深圳文博会,2004. 按:2004年首届深圳文博会上有过一个"德国最美图书展".记得当年刘青正担任文博会公司的副总,这个展览是她自上海游说各方才拉到深圳的.一晃十六年过去了, ...

  • 胡洪侠|《People on People》:这本书堪称“毒舌指南”

    现居深圳的诗人兼翻译家黄灿然2005年曾给<信报>写过一篇文章,说有几天他吃早餐和夜宵时,饭桌上摆着一本好玩的书<People on People:the Oxford Dictio ...

  • 胡洪侠 | 十年前,杨照、马家辉和我开始“对照记”

    从深圳报业大厦35楼办公室的窗子看出去,近景是深圳高尔夫球场,中景是深圳湾畔绵延十数公里的林立高楼,远景,则是是香港的绵绵山色.有时我会对来访的客人说:"这样的景色尚无以名之,难道叫&quo ...

  • 胡洪侠| 这本书不仅丰富我们的阅读,还丰富了我们的阅读史

    因前几天参加了一场<在中国大地上>新书分享活动,我对保罗·索鲁大感兴趣,尤其是他这本写中国的书.前天在报业集团出版社和后浪老总吴兴元聊天,我说你们今年的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当然你们原来的许多 ...

  • 胡洪侠|三十多年后,我终于在《深圳青年》发了篇稿子

    知道封面上这美女在笑什么吗?不知道? 嘿嘿,我也不知道. 但是此刻我也在笑,而且我确认我知道自己在笑什么. 我在笑横挡在美女身上的两行字: "40年40本书 深圳阅读史话" 一个多 ...

  • 胡洪侠 | 风行台湾三十年的“邱素慧译本《1984》”果然是抄袭

    我那篇<台湾的1984>2015年4月份在北京<读书>杂志和台北<印刻>杂志同期刊登,收入这篇文章的北京燕山出版社<1984>徐立妍译本也在同月发行,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