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和水蛭素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专题笔谈)

作者:徐从高

单位: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50021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2137

抗凝疗法是利用抗凝剂预防或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抗凝剂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成或发展。肝素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是两类常用的抗凝剂,已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并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着重讨论两种较新的抗凝药物,即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LMMH)和水蛭素(HRD)。

1 LMWH

LMWH是未组分肝素(或称普通肝素)经化学处理或酶解法处理获得的分子量较小的组分制品。其分子量为3000~7000(平均5000)道尔顿。目前已有多种LMWH投放市场。因为制备方法的差异,各厂家生产的LMWH的分子量分布、平均分子量、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所不同。国内上市的LMWH有法安明(fragmin)和速避凝(fraxiparine)等。

1.1 作用机理与作用特点 与普通肝素相比,LMWH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可达90%以上,远高于普通肝素的15%~20%,故前者可采用皮下给药方式。LMWH半衰期比普通肝素长。尽管各种制剂的T1/2不同,但皮下注射每天1~2次,即可发挥有效抗凝作用。LMWH其他抗血栓作用还包括促进内源性纤溶酶原活化物的释放、增强t-PA和前尿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释放等。

1.2 用途与适应症 LMWH问世之初主要用于高危患者血栓形成的预防。骨盆手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中风后下肢瘫痪患者,尤其是年龄大于40岁且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者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达50%以上,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及相关的肺栓塞即成为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整体疗效的重要措施。LMWH作为血栓形成预防用药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其可显著降低DVT发病率,疗效优于普通肝素的传统预防方法。鉴于其在预防外科和内科患者血栓形成上显示出来的良好效果,LMWH已作为标准DVT预防药物之一。国内因缺乏DVT发病率的大样本精确统计资料,亦无统一的预防方案,故这方面的经验较少,此种状况亟待加强和改善。近年有文献报道,需长期抗凝治疗(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如不能耐受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或出现明显出血并发症,可用LMWH替代,安全且有效。受到LMWH预防血栓成功的鼓励,人们又将LMWH延伸到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至今获得的结果亦令人鼓舞。大量的LMWH与肝素的对照研究显示,LMWH治疗DVT和肺栓塞的疗效与普通肝素相同或优于普通肝素。

LMWH其它用途包括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体外循环抗凝、预防房颤并发栓塞及DIC等,但尚需继续积累经验。

1.3 用法与剂量 目前,对LMWH尚无国际统一的定量标准,剂量尚难以标准化。临床上多以抗Xa活性单位作为LMWH量度单位。另外,研究表明LMWH抗凝效果与体重呈高度相关,故应以患者体重计算和调整剂量。LMWH多采用皮下注射,每日1~2次。国内LMWH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用剂量为:法安明预防用量为术前皮下注射2500~5000U,其后每天2500~5000U,持续5~7天;治疗量为200U/kg,每日1次,皮下注射;也可100U/kg,每12小时1次。速避凝预防用量为40~60U/(kg.d),一般治疗用量大于预防用量。

1.4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抗凝剂,LMWH的主要副作用也是出血。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0~10%)。一般认为LMWH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但因前者应用时间较短,其出血并发症的真实情况仍需时间最后确定。普通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据目前资料认为LMWH诱发该病的可能性较小,可能与LMWH和血小板及其PF4结合较弱有关。初步资料显示,长期应用LMWH者骨折发生率较常规肝素少,认为与其对破骨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减少有关。

临床试用通过监测某些指标而决定LMWH的用量。应用LMWH时,因凝血酶形成受阻,导致凝血酶生成时间及APTT延长,但其与治疗效果和出血的相关性不明显,故监测的价值不大。与临床相关较好的实验室指标为抗Xa试验,但因价格较高,且无统一标准及质控,尚难推广。一般而言,如LMWH剂量不超过100U/(kg.d),可根据临床情况如疗效、患者体重及有无出血调整剂量,而无需实验室监测。这也是应用LMWH时优于普通肝素之处。鱼精蛋白对普通肝素出血的疗效较好,但对LMWH抗Xa的对抗能力较差。LMWH所致出血亦可采用鱼精蛋白治疗,但疗效不确切,试用剂量为10mg鱼精蛋白对抗100抗Xa单位。

LMWH问世只有10余年历史,但其在抗凝治疗中已确立了地位,已有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第二代、第三代产品不断出现或在研究之中。鉴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用途将更加广泛。新的剂型如口服、皮肤应用、鼻腔吸入、呼吸道吸入等制剂正在试制或观察中。

2 基因重组水蛭素(r-HRD)

HRD是从医用水蛭中提取的一种抗凝蛋白肽类物质。水蛭作为中药已有悠久历史,但直到1884年Haycraft才确定水蛭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1955年Markwardt指出其为蛋白物质,并命名为水蛭素。天然水蛭素系由某些品种水蛭口器中提得,产量极为有限,只能用于研究,不能满足临床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们相继克隆了水蛭素基因,并于1986年制备出r-HRD。

2.1 r-HRD抗凝血作用机理 r-HRD的分子结构与天然HRD极为相似,是一种由6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r-HRD抗凝血的机理是与凝血酶1∶1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作用。r-HRD的靶目标单一,只作用于凝血酶,故是一种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抗凝血酶作用不依赖于AT-Ⅲ。r-HRD的体内半衰期短于肝素。目前,r-HRD正处于临床观察阶段,其与普通肝素、LMWH的主要特征见表1。

2.2 用途与适应症 临床应用r-HRD治疗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DVT的防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DIC等的治疗,亦用于血管成形术、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等。

在预防术后DVT方面,有学者将r-HRD与普通肝素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HRD优于固定低剂量肝素,降低近端DVT尤为明显。国际冠脉闭塞治疗协作组对比了肝素与r-HRD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将12142例患者随机分为r-HRD组和肝素治疗组[r-HRD首次0.6mg/kg,以后0.2mg/(kg.h),维持72小时,静脉滴注]。结果24小时内死亡或发生心肌梗塞者,r-HRD组为1.3%,肝素组为2.1%。30天内死亡或发生急性心梗者,r-HRD组为8.9%,肝素组为9.8%。总体疗效r-HRD略优于肝素。中轻度出血并发症r-HRD稍高于肝素,但严重出血发生率两组无差别。Fuchs观察了r-HRD伍用阿司匹林治疗UA的疗效,结果发现,r-HRD剂量大于0.25mg/kg者疗效好。

r-HRD治疗急性心梗常与其它溶栓剂合用。Zeymer采用r-HRD和rt-PA治疗183例急性心梗,以r-HRD最佳抗凝效率(APTT较正常延长2倍)者计算结果,血管再通率为97%。4个剂量组[0.05mg、0.06mg、0.1mg、0.15mg/(kg.h),用48小时]再通率顺次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剂量/疗效相关性。Lidon等伍用r-HRD和SK,以肝素作对照,结果显示,90分钟内血管再通率r-HRD组为77%,肝素 SK组为47%,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出血并发症。

r-HRD用于血管成形术后防止血管再闭塞,血液透析时抗凝等亦有报道,结果表明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均不低于肝素。

肝素诱发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出现血栓形成,初步观察结果提示,r-HRD在治疗该并发症上有一定的效果。

2.3 用法与剂量 r-HRD可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剂量范围10~30mg/d;有人报道超过40mg/d可能增加出血危险。

2.4 副作用 r-HRD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其发生率报道不一,与剂量有关。r-HRD虽属蛋白质物质,但因分子量较小,免疫原性极弱,故尚无产生抗体的报道,但随着临床应用日广,仍需对其副作用进行密切观察。

r-HRD的应用时间尚短,各种用途均在早期观察中。r-HRD对凝血酶的强大而特异的抑制是其最诱人之处,但其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确切地位尚有待确定。

表1 普通肝素、LMWH及r-HRD的主要特征 特征

普通肝素

LMWH

r-HRD

对凝血酶及Xa的抑

制能力

同时抑制凝血酶及

Xa

主要抑制Xa,对

凝血酶有某种程度抑制

特异性抑制凝血酶

对抗凝血酶Ⅲ依赖

被肝素酶和某些血浆蛋

白及PF4中和

可被中和

可被中和

不被中和

与内皮结合

可结合

结合较弱

不结合

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

30%

>90%

约90%

剂量-疗效相关性

免疫原性

无或极少

诱导血小板减少

不罕见

可能

不诱导

肝酶一过性升高

常见

可见

未见

增加血管通透性

可增加

不增加

不增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