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相关推荐
-
央馆共同体(55):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同步教研)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教研课计划 活动主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6日(周二)10:00-10:4 ...
-
高恒解《老子》之六十 五
高恒解<老子>之六十 五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
-
关于“自由”的思考
在这次全球抗击疫情中,我国的抗疫情况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可尽管这是全国人民公认的事实,但却有个别人偏偏跳出来说出一些违背实情的不当言论,而这些人有些是具有相当水准的文化人,究其 ...
-
法律义务
2.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律作为人民意志的体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
道德经解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今译] 将要收合的,必先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强 ...
-
《道德经》之祸与福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动态的,事物总是在变化
老子认为,世界是动态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事物总是向它自己的方向变化.许多辩证的关系,如动.高.长.祸等,都是他所说的.灾祸是贯穿人一生的一对概念,灾祸的转化过程是人生命的整个过程.所以,命运 ...
-
《道德经》第十一章 整体之起源决定事物的功用,各局部(整体)之主体实现事物的功用
一,经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jū)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经文释义 三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人们欲求不满的主观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引发事物反作用,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一),经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二),关键词解析 ...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人们处理事物大多发散失真——不客观
(一),经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lè)得之:同于德 ...
-
《道德经》:保留对于事物的感知,收敛人生多余的情绪
一. 人可以有情感觉知,但不应该有"情绪".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余的情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状态,因为当一个人被情绪蛊 ...
-
《道德经》教你,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完整版)
"花一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我们总容易犯"一叶障目"."捡西瓜丢芝麻"的错误. 这是由于 ...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作用于事物会有可靠的凭证反映出来,据此可以进行德行的判断
(一),经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
-
《道德经》第九章 事物相生相克,人们对名利的占有需要知止
(一),经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āi)而棁(zhuō)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二),关键词解析 持:抓持. 盈:溢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