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方症不能代替辨方证

(0)

相关推荐

  • 桂枝汤的方症关系与方证关系2

    桂枝汤的方症关系与方证关系2 症状作为疾病现象,具有可感知的客观性,证候病机的疾病本质,隐藏在疾病现象的症状之中,需要思维去把握,其客观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医生的中医理论修养和辨症求机思维的逻辑可靠性 ...

  • 《伤寒论》病、证字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2

    2 "病"字含义再认识 "病"字除了疾病的状态.病位.病种等概念,[2]还具有证据/假性证据的含义.30条:"证象阳旦--病形象桂枝":16 ...

  •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4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4 太阳中风病的整个病机过程以营卫失和为特点,12条的桂枝汤证为其基本证型,所对应的治则是调和营卫(和而汗之),桂枝汤为其基本方.中风病的证候规律都具有营卫失和的病机特 ...

  • 《伤寒论》病、证字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1

    [提要]通过对<伤寒论>"病""证"含义的再认识,探讨证本质及辨病.辨症概念,并明确相关概念的病机逻辑关系."证"字在<伤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2

    8 中医的病证关系及其逻辑误区 中医的证候,并非是症状的代名词,它和症状具有本质的不同,它们之间通过病机逻辑联系起来,是临床辨证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对象,概念位具有本质差异性,我们通过证候标识可以十分清 ...

  • 张文选---辨方症论治体系初探

    自从"辨证论治"的概念产生以来,特别是经权威性的<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进一步确认以后,现行辨证论治方法就被推崇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 名医名方赵绍琴 辨治湿热证十法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 ...

  • 桂枝汤的方症关系与方证关系1

    桂枝汤的方症关系与方证关系1 辨方症不能代替辨方证--与熊兴江医师商榷 ●桂枝汤多样而不确定的适应症本身,就非常清楚地说明,辨证论治不能停留在症状的可感知层面按图索骥,只有深入到证候病机本质,才可能获 ...

  • 方正?方症?还是方证?小李老师表示也分不清了 (二)

    方正?方症?还是方证?小李老师表示也分不清了 (二)

  • 古玉识粹(11):在在全真方为真 处处赏辨无疑问

    过去"铲地皮"都是要有一定眼力见识的,有个行话叫做"二真必真.一假皆假".就是瞟一眼只要见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因素存疑问,那就不用再看了,因为一假皆假:如果第一眼没 ...

  • ​三十一·辨从症不从脉

    ​三十一·辨从症不从脉 脉语曰.脉浮为表.汗之常也.亦有宜下者.脉浮大.心下硬也.脉沉为里.下之常也.亦有宜汗者.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阳盛.常用葛根芩连清之矣.若脉促厥 ...

  • ​十八·辨方宜脉

    ​十八·辨方宜脉 中原之地.四时异气.居民之脉.亦因时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与时违.皆名曰病.东夷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南夷之地.四时皆夏.其气蒸炎.民脉多大.西夷之地.四时皆秋.其 ...

  • 脾虚分6类辨对症千万别乱用

    脾虚6类辨证常用中药.老中医再三叮嘱:先对症,千万别乱用! 1.脾虚,主要表现为食欲差.吃不下饭.腹胀.易腹泻.大便不成形.疲倦没精神.易水肿等症状. 常用补脾中药:白术.大枣.山药.党参.莲肉.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