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白虎汤
栀子豉汤《伤寒论》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
主治:热郁胸膈证。
现代:食管炎、胆囊炎、胃炎、神经官能症等。
陈念祖:“余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长沙方歌括》)
汤头:栀子豉汤治懊恼,郁烦不眠此方好;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姜枣。
附: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白虎汤《伤寒论》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现代运用:感冒高烧不退、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男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
柯琴:“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在胃,外主肌肉,虽有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生胃火,寒星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与中宫,且能土中泄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附: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冫禀)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陈嘉谟·《本草蒙筌》·知母·谟按:东垣云: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盖烦者肺,燥者肾,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燥。缓以甘草、粳米之甘,使不速下也。
汤头: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