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清漪园)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万寿山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平面布置图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

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有17个桥洞,150米长,两头往中数孔,正中为9数字,而“9”被称为极阳数,皇帝喜欢

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

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

桥的东边有一尊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

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80个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昆明湖(瓮山泊)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仿杭州西湖,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牌楼:云辉玉宇

“云辉玉宇”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

“云辉玉宇”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

“云辉玉宇”牌楼表示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

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

排云殿、佛香阁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面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在排云门前,除立有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之外,还有两侧各摆放了六块不同形态的太湖石,喻意为十二生肖。

排云门前铜狮

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

后湖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须弥灵境复原图

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谐趣园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1811年惠山园改建维修。竣工后,嘉庆皇帝写了一篇《谐趣园记》最后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意改惠山园园名为谐趣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谐趣园

民国时期的照片

霁清轩

知鱼桥

曲槛回廊

清琴峡

四方亭居高临下

军机处

面阔三间机构挺精简的。军机大臣在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候着,军机行走就在炕上听差。

酪膳房进院后是南北两处房

颐和园的大石船

乾隆皇的《御制石舫记》中有:“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

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

其他风景照片

(0)

相关推荐

  • 百图百说颐和园(上)

    2018.08.28 水儿 话题精选 2018-08-28 阅读 5822 关注 让人着迷的风光摄影作品 摄影: 陈强 编辑: 水儿 百人来看颐和园,百人来说颐和园,百人来拍颐和园,就有百个不一样. ...

  • 2008-10T【颐和园】特种邮票

    2008.05.10发行                全套6枚            发行量1198.47万套 (6-1)T       1.20元  十七孔桥(1198.47万枚) (6-2)T  ...

  • 颐和园风情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北京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1998年12月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建筑群与山湖形势融为一体,景色变幻 ...

  • 颐和园风光

    颐和园简介: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 ...

  • 醉美秋色~颐和园

    秋风吹过,秋叶纷纷,叶子一片一片飘落在地上,带着秋天独有的魅力,渲染着大地的金黄.清凉的空气,金黄色的树叶,这是秋天独有的景色. 11月3日这天,我和几位小伙伴相约在颐和园一起收录秋色.于是我揣着佳能 ...

  • (散文)北京西郊好山好水好风光

    (散文)北京西郊好山好水好风光 文|01一线 北京有最古老的皇城古迹,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博物馆,有灯火通明的酒吧商业街,有古朴与现代交织融合的胡同文化.当然,北京还有很多让人陶醉的许多生态公园和山水风光 ...

  • 颐和园冬色

    一月底到北京,偶得半日闲暇游览颐和园. 近年的北京,经过大力整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是日天气晴和,碧空无云,微风吹拂,正适合出游.我一个人闲逛,从万寿山后山的北门入口进园,过苏州街,登万寿山游须弥灵境 ...

  • 中国世界遗产---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13.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入选时间:1998  地址:北京海淀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3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 ...

  • 照相机镜头下的近代中国(二五):颐和园大名鼎鼎,但你知道清漪园么?

    1.1871年,北京,参加满族葬礼的旗手:旗手的这个名称是直译,实际上应该送葬队伍中举幡的人吧. 2.1871年,北京,街头观看西洋景的孩子们. 3.1871年,北京,正在叫卖的水果商贩:目测卖的是枣 ...

  • 从圆明园中清漪园的耕织图,到清末颐和园的水操学堂 | 颐和园中的小众景点“耕织图”景区

    第221篇 [心尧爱北京] 在颐和园众多的知名景点里,耕织图和水操学堂这里应该算是存在感不那么强的. 这里鲜有游客,基本都是来散步遛弯儿的大爷大妈.比起十七孔桥.长廊和佛香阁,耕织图景区清净得几乎不像 ...

  • 颐和园(原清漪园)的铜牛不是“镀金”的

    颐和园(原清漪园)的铜牛不是"镀金"的 颐和园的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于铸造精美.形象逼真,一直是游人喜欢的打卡地. (图01) 或许铜牛背上的铸刻的<金牛 ...

  • 被英法联军破坏前后的北京清漪园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90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现为颐和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 ...

  • 和您一起看看遗址废墟中的颐和园!︱乾隆的理想国--清漪园佛国世界到底在哪儿?

    颐和园, 是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因此, 解读颐和园的历史文化, 做一场文化分享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拍摄:琳 拍摄:马 ...

  • 清漪园治镜阁外城北门匾额

         清漪园治镜阁位于清漪园西湖,是昆明湖三座岛屿之一.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没有毁坏此处,后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将其拆除,砖石木料用于颐和园的修建.现在遗址只剩下土城一座,隐约可以看出双城的内外城来.   ...

  • 颐和学术 | 清漪园建园前的原初环境考

    仅从现有园林遗存去研究清漪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使分析变得主观.片面.所以,若要深入研究其相地造园,就必须了解当初规划设计者所面对的原初环境.然而关于西湖的范围,学术界说法不一:关于其衍变,也较少 ...

  • 颐和争鸣 | 咸丰十年清漪园劫后余存建筑考

    乾隆十五年(1750),为整治北京西郊水利,迎接来年崇庆太后六十万寿,万寿山清漪园工程在拓湖清淤之后启动,耗银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历时十四年告竣[1].气势恢宏的山水格局和金碧流溢 ...

  • 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

    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 今天,我们从"南如意门"(图01)进颐和园时,在门前的"昆玉河"东岸边(图02),有三根"抱柱石"遗存(图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