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笔记:抱窝的母鸡

(0)

相关推荐

  • 宋云霄丨一窝母鸡

    刘嫂养了一窝小鸡,竟然都是母鸡. 小鸡有白鸡,黑鸡,芦花鸡,还有两只杂毛鸡.刘嫂特备喜欢那只芦花鸡.芦花鸡五光六色,羽毛漂亮.刘嫂喂食的时候,就有些偏向芦花鸡.芦花鸡趾高气扬,显得更加漂亮. 芦花鸡受 ...

  • 《比我大两岁的卢花-故乡纪事059》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给自己家里饲养的家畜.家禽起一个名字,但是由于这只母鸡先于我两年出生,我没有来得及给它起名字,在父母的嘴里都叫他芦花鸡,那它就姓卢名花吧. 我大约是2岁多才开始对卢花有记忆的. 那一 ...

  •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连载之:赊小鸡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作品:赊小鸡 家乡回望之<赊小鸡> (图文/刘东方) 小时候,家乡农村的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 一麦一豆,一年两季主粮,那时候也买不起化肥,粮食亩产很低 ...

  • 柴扉旧事(13)母鸡下蛋咯咯哒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13) 母鸡下蛋咯咯哒 张国领 前两年看电视剧<潜伏>,发现有个情节特别真实,就是余则成的太太翠苹被接到城里之后,没有工作,她看到保密局的院子里有一块空地,就自己动手垒了一个鸡窝 ...

  • 金鸡满架

     金鸡满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在老百姓家里院子中的角落里,都垒有一个鸡窝,是家里养的小鸡下蛋和晚上睡觉的地方. 每年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在张张罗罗地买年货,发面蒸干粮,写对子,扫房,洗被子 ...

  • 【西散原创】李敬相作品 | 老母亲的“三步曲”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在连续天晴一个星期之后,春雨说来说来了 ...

  • 大山里的农家

    大山里的农家 文/沙漠里的天 一声公鸡的长鸣,穿过云霄,叫醒了我的梦.这只任劳任怨的公鸡,从春到秋,从夏到冬,不管阴转多晴,还是刮风下雨,都会踩着时间的钟点叫醒黎明的万物.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像习惯了钟 ...

  • 故乡笔记:在大姑家的院子里

    梁东方 在医生很肯定地低声告知家属,只有三到四天时间了以后,大姑回到了家里,回到了她住了一辈子的院子里. 她躺在盖新房的时候特意为她保留的土炕上,赤裸着上身,皮肤和头发几乎一样白,没有一点血色:因为常 ...

  • 故乡笔记:故乡的情感方式

    梁东方 开车过郭楼村,前面一个女人正在追一个不停地高声播放着换煤气的广告语的三马子.那三马子上的高音喇叭播音效果太强烈,以至于听不见有客户在呼喊.这是他一味想着用高音招徕顾客的时候所始料未及的. 那女 ...

  • 故乡笔记:夜色笼罩大地

    梁东方 村口的黑暗中,高大的槐树上的累累的白花儿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看到的像是底片儿,底片儿也很耐看.邻着大地的那户人家的门口,树影和大地的气息直接相交,形成了一种好像独自生活在大地上.地球上的奇特感 ...

  • 故乡笔记:三姑家的大院

    梁东方 再次住到三姑家的平房大院里之前就已经开始为预料之中的好感觉而激动了:人居的好感觉,实在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常之中的一种最寻常也最顶级的追求,一朝实现,便会永记:如有再度春风的机会,便会形成事 ...

  • 故乡笔记:果收(叔)和莲姑父

    梁东方 在南曹庄左拐右拐终于拐到老家所在的家庙街上的时候,就看见门口的小马扎上坐着一个须发皆白的人,原来果收(叔)早就在这里坐着等了.这里的"收"是把"叔"念白 ...

  • 故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

    梁东方 平原上的村庄积累着自己一日复一日的历史.一代代的人们被动地出世长大,为生计求索,叶落归根,有飘散到世界上其他的地方的人,但是更多的还是回归这片土地: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将人世人生的过程的轮回与 ...

  • 故乡笔记:故乡意味着什么

    梁东方 如果你不回到故乡,那故乡充其量只是个偶尔才会想起来的概念,甚至是一个不到过年的时候就很难再次浮现在脑海里的遥远而模糊了的籍贯名称.充其量还有童年可以数得过来的几次回老家的稀疏记忆,不会有所从中 ...

  • 母鸡抱窝,咋样才能让它快速“醒窝”呢?

    已经是春天了,农民养殖的土鸡到了孵化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会有很多土鸡加入了孵化的队伍.这样一来鸡蛋的产量就下降了很多,如何降低母鸡抱窝率?增加土鸡产蛋量呢?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杜绝鸡窝里面的鸡蛋. 在 ...

  • 怎么才能让散养的母鸡不抱窝孵蛋?农村这三个土方法简单又实用

    文/农夫也疯狂 在春天的时候,很多的动物也迎来了发情期.农村里很多人家中都会散养几只土鸡,原因是土鸡不仅可以下蛋,而且有时候还能杀了吃改善家人的伙食,这也是很多农村人养鸡的原因.在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