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衽?右衽?你暴露的正是对服饰史的蛮横无知!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说好的,来谈谈很多人关心的“左衽”“右衽”的问题。其实看完你会发现,这东西真的没什么好关心的!

太长不看版

☑ “左衽”表示夷狄表示死人是基于儒家主张,本质是维护儒家伦理的需要;

☑ 实际上“左衽”“右衽”华夷之辨、生死之别的象征无论是孔子当时当地还是后世都没有被贯彻过;

☑ 历史上存在过的“左衽”更多的是一时一地的服饰风俗而已,没有更多意义;

☑ “左衽”的意思可能根本就不是后世我们所认为的衣襟左掩的,所以这个问题也本身可能就是伪命题;

☑ 这是一个古代服饰里末微问题却被肆意宣扬,更多是汉服错误传播知识带给服饰史的诸多危害之一。

从“汉服”开始接触古代服饰的人,看古装剧最喜欢纠两个问题:头发是不是扎起来,衣襟向左还是向右。一旦发现人家“披发”又“左衽”必定要痛斥鞭挞一番,包括近期热播的《三生三世》里大量服装都是“左衽”,就成为了很多人讨伐的根据了。

(就问你怕不怕!)

对此我是颇感无奈的,看到一套装束不去关心符不符合历史,至少好不好看总该有个判断吧,反而去纠极其末微的细节了。“披发”的问题本号在《古装剧的男男女女为啥喜欢披!头!散!发!》里已经介绍过了,本文就只说“左衽”,也是更多人关心的“左衽”。

关于“左衽”的意思

一开始我们还是要梳理一下很多人所主张的“左衽”意思来源,这样我们才更清楚问题的所在。

“左衽”的问题主要出自于孔子这段话,“披发”“左衽”这两点都被提到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衽謂衣衿。衣衿向左,謂之左衽。夷狄之人,被髮左衽。言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中國皆為夷狄,故云「吾其被髮左衽」也。

——《論語注疏》

“左衽”就获得了第一个意思,代表夷狄。

(管仲表示一直被艾特到但又没自己什么事,真的好烦恼啊!)

在儒家的另一本经典《礼记》了则提到了“左衽”的第二个意思,表示死人。

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禮記·喪大記》

「皆左衽」者,大斂小斂同然,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結絞不紐」者,生時帶並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末畢結之,不為紐也。

——《禮記正義》

不难发现,这些“左”“右”几乎都来自于儒家主张,儒家觉得活着的时候要“右”,死了或者非我族类的就相反的就是“左”。然而问题来了,后来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地球真的会绕着儒家转吗?或者,退一步说,著录儒家经典的那些年代,地球真的曾经那么转过?还是儒家的一厢情愿呢?

“左衽”用意的虚与实

其实对于儒家来说,衣服怎么穿,“左”还“右”都只是表面问题而已。真正的本质问题是儒家讲究的伦理秩序。

我就多啰嗦几句哲学上的问题,大家会更明白一点“左衽”这件事的本质。我们都知道儒家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李石岑在《中国哲学十讲》里说到这是一种唯心论,孔子主张正名。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名头上有了“君”,那么这个人就自然拥有了“君”的权力和威望,哪怕这人极其昏庸无能做“臣”的都不能去推翻他,因为“臣”名头下的那个人就只有“臣”的地位和职责。这些伦理也好道德也好封建组织也好,它们的体系建立在正名。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唯物教育,所以听起来会有点奇怪。

(李石岑代表作《中国哲学十讲》,根据他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厅暑期讲学会讲演稿整理而成,1935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那么回到“左衽”上,我们再回去看看前面那个章节引用的句子就不难发现了,问题是出在“尚右”上,“右”之名被放在了“中国”和“生”上面,那么“左”就只能是“夷狄”和“死”了。

所以“左”“右”本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方位而已,衣服嘛往左穿还是往穿右最多关乎顺不顺手,照片视频更简单了镜像一下就好了。但是被挂上了华夷之辨、生死之别,背后更站着儒家维护封建组织的用心,那就不得不复杂许多了。

“左衽”服装的古与今

那么历史上的服饰的“左”“右”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这就要分成两个部分来说了,一部分是写下那些话的人所处的时代“左衽”情况如何?另一部分则是后世大家的服装“左衽”又是怎样的了?

当时将“中国”周围小国、部落等大致按照方位成为戎、狄、蛮、夷。而孔子那段话里提到的管仲所辅佐的齐桓公主要面对的是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山戎。

(随手百度,不保证正确性,因为号主脑子里没有方向感这种东西)

山戎按照记载应当是一支颇为强大的游牧民族,并没有留下更为确切的史料下来,自然也就没有关于服饰的记载了,也就无从得知“左”还是“右”了。实际上就算是留下了装扮记载的夷狄也不会刻意去写“左”“右”的,因为这本质就是我们上个章节提到的儒家主张,而不是服饰上的显著特征,所以即便是儒家经典也并不拿这个当作重点记述。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礼记》

楚国的情况则复杂一点,因为很多人认为以楚国的文明程度是不能算作蛮夷的(好想写楚国啊,绚烂到个不行!),但是在史书里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楚国自己都是以蛮夷自居的,而且它的确算作齐桓公当时的重要对头,所以孔子应当是算了楚国的。但是楚墓真发掘了不少,右衽这件事是无疑的了。

△ 这位初中生和大惊小怪的记者应该先搞清楚楚国的屈原归不归儒家的规则管,历史要学好啊!

△ 湖北江陵九店东周楚墓出土木俑

△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小菱形纹锦面绵袍

可见孔子就连他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夷狄是不是“左衽”都说了不算,那后世的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服饰若出现交叠,“右”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是出于方便还是习惯,又或者是儒家主张的规则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断。不仅仅是中原地区,就连许多中原以外的政权都是以“右”示人了。

△ 元太祖成吉思汗

△ 仁宗皇帝后 武宗皇帝后济雅图皇帝母

导致现在很多人咋咋呼呼的“左衽”,往往出现于明代,并且集中于明代前期女装上,这是因为明朝前面的辽金有一个穿着习惯,然后被延续下来了。反观元代的蒙古人却是无论男女都是“右”,如果真有这座华夷之辨大山为何却是反过来执行呢?

△ 明代容像

而且在崔溥的《漂海录》里明确记载了1488年时明代服饰的“左”“右”情况。

江南人皆穿寬大黑襦褲,做以綾、羅、絹、綃、匹緞者多;或戴羊毛帽、黑匹緞帽、馬尾帽,或以巾帕裹頭,或無角黑巾、有角黑巾、官人紗帽,喪者白布巾或粗布巾;或著靴,或著皮鞋、翁鞋、芒鞋;又有以巾子纏腳以代襪者。婦女所服皆左衽。首飾於寧波府以南,圓而長而大,其端中約華飾;以北圓而銳如牛角然,或戴觀音冠飾,以金玉照耀人目,雖白發老嫗皆垂耳環。江北服飾大概與江南一般,但江北好著短窄白衣,貧匱懸鶉者十居三四。婦女首飾亦圓而尖如雞喙然。自滄州以北,女服之衽或左或右,至通州以後皆右衽。山海關以東,其人皆粗鄙,衣冠襤褸。海州、遼東等處,人半是中國,半是我國,半是女真。石門嶺以南至鴨綠江,都是我國人移住者,其冠裳、語音及女首飾,類與我國同。

——《漂海录》

崔溥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恪守儒家伦理的人,对于左右衽极为敏感,他在另一段里也提到了这点,所以也就难怪为什么是他记下了这点,而不是明代人自己。你会记下来你习以为常的东西吗?

北京即虞之幽州之地,周為燕薊之分。自後,魏以來,習成胡俗。厥後,遼為南京,金為中都,元亦為大都,夷狄之君相繼建都,其民風土俗皆襲胡風。今大明一洗舊染之汙,使左衽之區為衣冠之俗。

——《漂海录》

崔溥的记载同时也说明一件事,“左”“右”是不具备全国统一性的,真的只是一时一地的服装习俗而已。

△ 日本僧人雪舟所绘,他于1467-1469访明

此外,现行的西式服装男女衣服也是有左右相叠区别的,换算成一些人的“左衽”“右衽”理念恰好也是明代前期常见的男“右”女“左”。如今的服装设计师都是这套理念培训出来的,所以会采纳执行在古装设计上也不意外。

△ 男女西装

△ 韩剧《宫》剧照,“左衽”设计的韩服时装

一些采用传统元素设计的时装也会采纳这个理念

我们可能都错解“左衽”

以上全部,洋洋洒洒,都是建立在“左衽”须解释为衣襟交叠的顺序上,但是如果“左衽”根本不是这个解释呢?

顾颉刚先生就曾提出“左衽”的“衽”根本不应该解释为衣襟,而是衣袖。他的依据是许多提到“衽”的文献里根本全是一些衣襟不可能达到的事。

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

——《楚辭·招䰟》

左袪挂于榑桑,右衽拂于不周。

——《哀时命》

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战国策·赵策二》

△ 顾颉刚,古史辨派创始人

此外,“衽”也可以解释为“裳”,这个解释也可以达到上面顾颉刚先生觉得衣襟做不到衣袖却能做到的效果。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掩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緣廣寸半。以帛裹布,非禮也。

——《禮記》

衽,谓裳之交接之处,当身之畔。

——《礼记正义 》

这两个不同的解释加上前面我们默认的那个,其实是三种不同完全不同的服饰状态。

顾颉刚先生主张的是“左衽”等于左臂穿袖,那么其实就是“右袒”,这种服饰状态比较古老,许多民族早期都有这种服饰,只是左右会略有不同,一般来说那只手比较常用就袒哪边。

△ 三星堆大立人

很多人将此是做“左衽”证据,其实他最外层穿的是“左袒”

而解释为“裳”的话,则有可能描述的就是将下摆向某个方向扎束。

原址:http://weibo.com/1822038843/ymiqkhRLE

△ 大概这个意思(土耳其),图仅为示意并非复原

我们现在对于“左衽”的默认来自于后世注解,但服饰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哪怕有图像资料辅助都难以完全解释,更何况中间还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起居方式的变革。此外,若无注解,哪怕是古人对于先秦经典也会看不懂的。所以“左衽”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仍有讨论的空间。

其实就算“披发左衽”里的这个“披发”意思也是有争议的,不是简单的披散头发的意思。有人觉得是“辩发”的意思,也有人觉得是“断发”的意思,还有人觉得只是不戴冠。(看吧,其实哪个问题都不简单吧)

还有那个大殓小殓“左衽”的说法,大家自己随便找几个墓报告看看吧,总不能考古专家专挑和儒家主张作对的墓来发掘吧!

哪怕退一万步讲,当作这些争议都不存在,也不考虑历史的真实情况,有人真的愿意顺从儒家伦理去做这个“左”“右”的区别,那也很不好意思啊人家也可以不遵从儒家的主张啊,毕竟不信奉儒家如今可不是死罪啊!

“左衽”的问题出在哪?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挑古装剧“披发”“左衽”的问题,实在是因为这两个“知识点”最简单不过又最能咋呼不过了,在手臂上别一个【纠察】就可以上管古装剧,下管买家秀,这是最低门槛的炫耀学识的配置了。

什么时候能学会去看一整套装束了,而不是纠结于这些末微又无用的细节了,才算是真的可以谈一谈服饰史了。

我记得有人在“分答”上问我最反感汉服爱好者哪一点,我回答是他们在搅浑服饰史这摊水,将一些服饰史里的专有名词揪出来一通瞎解,导致许多人无法正常进入一门本来就不怎么昌盛的学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