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五)

李日知在担任刑部尚书职务时,从来不对犯了错的官吏用刑,但刑部的各项工作却都能圆满地完成。曾经有一位令史在接到皇帝敕令三天后,竟然忘记去执行。李日知得知后十分生气,下令让人找出刑杖,然后集合所有的官吏,准备当众责打他。过了一会李日知说道:“我如果责打你,天下人一定要说你竟然能够惹得我李日知生气,与受到别人的责罚不同,恐怕连你的老婆孩子也要抛弃你了。(我欲捶汝,天下人必谓汝能撩李日知嗔,受李日知仗,不得比于人,妻子亦将弃汝矣。)”于是便放过了他这一次。所有的官吏都非常感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违犯规章,一旦有谁出现稽误失职行为,所有的人都会一起谴责他。

唐中宗驾崩之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峤秘密地向韦皇后上表,建议将相王李旦的儿子们都外放出京。唐玄宗即位之后,在宫中发现了李峤的奏表,玄宗将它拿给侍臣们传看。李峤当时已经以特进的资格退休,有人建议将李峤处死。张说却说:“李峤虽然没能分清善恶忠奸,但是他为当时执政者所出的计策却也可以称得上是忠心了。(峤虽不识逆顺,然为当时之谋则忠矣。)”唐玄宗认为他说的对。九月壬戌(初二),唐玄宗任命李峤之子率更令李畅为虔州刺史,并下令李峤随同其子赴任。

(0)

相关推荐

  • 且看古人多幽默

    且看古人多幽默 走四方 幽默一词,词典解释为,"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人们大都喜欢谈吐幽默的人,在笑声中获得教益,在愉悦中明白道理,身心受益,如饮甘醇,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幽默 ...

  • 不能让鄂州人淡忘的武昌县令李有朋

    往事如风,历史的旧事往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有一个人却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这个人就是明朝武昌县令李有朋.他的事,至少不能让现在的鄂州人淡忘. 明隆庆四年(1570年),李有朋从家乡 ...

  • 姚崇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八)

    有一次,姚元之向玄宗奏请依照顺序提拔任用郎吏.玄宗听后只是盯着宫殿的屋顶不作一声.姚元之几次重复汇报,玄宗始终一言不发.姚元之感到十分恐惧,便急忙退出.当日罢朝之后,高力士向玄宗问道:"陛下 ...

  • 司马道士轶事(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七)

    有一次,唐睿宗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关于阴阳术数的学问.司马承祯回答道:"所谓'道',本来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我又怎么肯耗费心力去研究阴阳术数的学问呢!(道者,损之 ...

  • 明皇登基(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

    太平公主一心要扳倒太子李隆基,于是她指使了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向唐睿宗进言道:"彗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另外,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发生了变化,喻示着皇太子将登基即位.(彗所以除 ...

  • 王晙循义留幽求(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二)

    先天元年八月,朝廷任命刘幽求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为侍中,崔湜为检校中书令. 当时,朝中宰相大多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刘幽求谋划和右羽林将军张暐一起调集羽林军将他们一网打尽.同时,他让张暐向 ...

  • 既以功立,当以罪废(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四)

    当初,唐玄宗在筹划诛杀窦怀贞等人时,曾先召见过崔湜,想将他纳作自己心腹.崔湜的弟弟崔涤对他说:"无论皇帝问到你什么,你都不能有所隐瞒.(主上有问,勿有所隐.)"然而崔湜并没有采纳. ...

  • 玄宗阅兵(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六)

    这年冬十月己亥(初九),唐玄宗巡幸新丰.癸卯(十三日),唐玄宗和文武官员在骊山脚下讲习武事,总共调集了二十多万兵士,旌旗连绵五十余里. 由于军容不整的缘故,唐玄宗让兵部尚书郭元振跪在军中的大旗之下,准 ...

  • 朕未厌卿,卿何为遽去(资治通鉴卷二一三之十五)

    韩休屡次在唐玄宗面前和萧嵩发生争执,并当面揭萧嵩的短处,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萧嵩因而向玄宗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说:"我又没有嫌弃你,你为什么要急于离去?(朕未厌卿,卿何为遽去?)" ...

  • 载采有九德,考绩以九载(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之十五)

    按照以往的惯例,兵部和吏部尚书如果兼任宰相,就把科举考试的事委托给侍郎以下的官吏去主持,经过三项考试通过的,再送到门下省审查.整个过程一般要从春天一直到夏天才能办结.等到杨国忠以宰相兼领文部尚书时,他 ...

  • 国以法理,军以法胜(资治通鉴卷二一九之十五)

    将军王去荣因私怨杀了本县富平县令,按唐律应当处死.唐肃宗考虑到王去荣善于使用石炮,特意下敕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在陕郡效力. 中书舍人贾至见到敕书后没有立刻颁布,他上表说:"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