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学习效率光速提高的道理,你已经弄明白了吗?
上周,平哥围绕“学习上的融会贯通”这一主题,在群里做了一场直播分享。播完之后,听友们纷纷表示茅塞顿开,很受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行为,而“融会贯通”则是跨越学科,跨越年龄,对一切学习都适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点”,其实是一个个知识的“孤岛”,如果没有和我们已有的知识建立连接,那么它们就一直游离在外,不能算作我们真正掌握的知识。只有让新知识和老知识产生交集,建立纽带,那样我们的知识版图才算是扎扎实实地扩大了。
关于学习,我们要拒绝表面功夫,拒绝虚假繁荣。学,就要扎扎实实地学。如果说学习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融会贯通。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顺着这些联系能够触碰到的知识,更容易让你收入囊中。
这个道理从孩子刚刚开始认知社会时就适用。举个例子,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看到书上的小猫,你指着书上的图片告诉他,这是“小猫”,孩子就会把书上的图形和“小猫”的发音联系起来。之后,他看到公园里的小猫就能联想到书上的小猫,因为长得像,听到故事里得小猫,头脑里也更容易产生画面。这和一个不知道书上的形象叫“小猫”的孩子,去听小猫的故事,效果的差异显而易见。从小猫这一点往远了说,还可以研究猫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知识点”是全部有关联的。
孩子大一点也是一样,无论是学习语数外,还是学习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融会贯通是适用于所有学科学习真正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还是发挥专长,从语文学习方面详细展开,就讲讲如何融会贯通地去理解“秋”。
我们就从语文书开始讲。关于“秋”的课文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都有出现,下面都会讲到。学着同样的课文,是不是所有人对秋的理解程度就是一样的呢,显然不是。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也会讲到。
先来看小学一年级的课文《秋天》。

课文不难,但同样学这篇课文,不同的学法所收获的仍然可以拉开差距。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理解这个不难,在中国大多数的地方,孩子们秋天只要到户外走走,很容易感受到空气渐凉,看到黄色的落叶,课文和孩子们的亲身所见所感产生了连结。
再往下看,这篇课文还提供了一个与自然科学可能产生连结的点,南飞的大雁为什么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呢?南飞的大雁不是随处可见,但此时如果有人能和孩子讲讲这个科学原理,或者一起读一读绘本《十一只灰雁往南飞》,看一看纪录片《迁徙的鸟》等等,那么自然就连结到了课本以外的点,今后也具备了更强的拓展能力。
再看初中课本里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在一年级课文中出现过的雁、落叶这些意象再次出现,新登场了菊花、秋风这些意向,关于秋天的认知更加全面。除了有关秋天的意象,这篇课文中更内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对于一个朝气蓬勃、父母双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很难与双腿瘫痪又失去了母亲的作家产生共鸣,这就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攻克这一点,需要与已知的一些“悲秋”的点联系起来。
课本中曾经学过的刘禹锡的《秋词》,杜甫的《登高》,就是很好的连接点。“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情感上应该和史铁生有共通之处,而弄明白为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也许能够直接将季节与情感打通。
再看高中的课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又提供了感受秋天的不同角度。文中写到了许多熟悉的意象,而其新意在于提出了北国之秋和南方之秋的不同,也提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感受秋天的方法:去北京的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还有潭柘寺感受故都的秋天;去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和荔枝湾感受南国之秋。也可以尝尝稀饭与馍馍,品品鲈鱼与大闸蟹,瞅瞅黄犬与骆驼,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的差别确如南北的秋天之别吗?
真的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不光是课文,有关秋天的名家文章还有许多,如林语堂《秋天的况味》、老舍《济南的秋天》等。不光是文章,与秋天相关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节气、民俗、绘画、音乐等等。
当孩子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将以上的知识纳入了自己的知识版图,那么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样融会贯通地去拓展有关“秋”的知识版图,是不是有趣又牢固呢?
融会贯通的道理,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