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与隋末瓦岗军的兴亡(三):翟让让位于李密,裴仁基投降瓦岗

导语:

公元604年,三十五岁的杨广成为大隋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他以惊人的大手笔向天下发出信号,他要超越秦皇汉武,成为子孙万世,人莫能窥的千古一帝。这位进取心极强的皇帝刚上台,他那彪炳史册的工程就连番上马,营建东都、修长城、挖运河、兴科举、巡边塞,唯其想做的事太多,最终千古帝王只是黄粱美梦,梦醒后,半世风流只落得窥镜自叹。兵荒马乱中,身死国灭,恰似春华秋实,繁华之后总要归于落叶凋零的惨淡。

公元616年,这是隋炀帝统治的第十二个年头。

三征高丽均以失败告终,各地起义军蜂起,北巡长城,被东突厥围困在雁门,险些丧命,一记记重拳打在隋炀帝的心头。

按照惯例,元旦要举行大朝会,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内各郡都要派遣使者来朝见大隋天子。

隋炀帝是个讲究排场的皇帝,往年他会将都城装点得花团锦簇,彰显大隋的富庶繁华。

今年的大朝会,周边小国没有派使者前来朝见,各郡的朝集使,也有二十多个没到。

隋炀帝很清楚,整个国家的秩序已然失控,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与绝望中。

从大业八年第一次征伐高丽失败,他就开始每天睡不安稳,经常会在梦中惊醒,呼叫有贼,需要十几个妇人摇抚才能入眠。

大业十二年的局势变化更加重了隋炀帝的症状,常常因为小事惊恐不安。

公元616年四月,东都大业殿发生火灾,隋炀帝以为起义军攻进皇宫,吓得躲进草丛,直到火熄灭才战战兢兢的出来。

这时的隋炀帝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他不是想着怎样平复国内的乱象,而是想通过下江都来逃避问题。

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不安和无力感,他不愿意再听到关于国内局势的逆耳忠言,大臣苏威因为直言义军蜂起的局势与隋炀帝产生矛盾,被削职为民。

其他劝说隋炀帝留在北方安定局势的臣子,或被关进牢狱,或被重刑处死。

此刻的隋炀帝心情非常脆弱,有点像鸵鸟一样,以为自己把头埋到沙子里面了,外界就安全了一样。

可是隋炀帝自己也知道,外界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了,皇宫可能随时被攻破。

但他仍愿求得一种心理安慰,还抱有一丝的幻想,所以谁如果说实话破坏了他的幻想,隋炀帝就要把他杀了。

这年七月,江都新造好的龙舟送到了东都,七月初十,隋炀帝命十三岁的皇孙,越王杨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等大臣共同负责留守东都事宜。

临行前无法和隋炀帝一同前往江都的宫人痛哭流涕,希望隋炀帝不要离开,隋炀帝安慰宫人好好辅佐越王留守东都,离别只是今年的事。

但无论宫人还是大臣都明白,皇帝这一去恐怕回不来了,在一片哭声中,隋炀帝乘龙舟去往相对安全又富庶的江都,把烂摊子留给了年仅十三岁的皇孙。

就在隋炀帝离开东都的三个月后,李密来到瓦岗寨,为瓦岗寨制定了夺取荥阳,争雄天下的策略。

张须陀被瓦岗军打败,洛口仓被瓦岗军占领,原本靠抢掠汴水官私船只维持供给的流寇,几个月的时间发展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公元617年二月,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东都洛阳的皇宫内,越王杨侗这个只有十四岁的少年,却肩负着关乎大隋社稷的重任。

少年人召见虎贲郎将刘长恭,命他率领两万五千步骑兵和驻扎在虎牢关的裴仁基一起讨伐李密,夺回洛口仓。刘长恭与裴仁基约定,十一日在洛口仓南边会合。

直到此时,东都人还轻视李密率领的这股农民军,以为他们只是饥饿的抢米盗贼,很容易攻破。

国子、太学、四门三馆的学士,以及贵胄勋戚都来应募从军。作为官军,他们器械完备整齐,衣服鲜明华美,旌旗铮鼓极为壮观。

裴仁基和刘长恭一方,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手下还有像秦琼、罗士信这样的猛将,再加上几万精兵,自然是气焰很嚣张。

李密对此非常清楚,经过审时度势,他认为如果双方硬碰硬,瓦岗军肯定是打不过,所以李密在此前对队伍进行了重新布局。

李密将瓦岗军分成十队,其中四队埋伏在横岭,凭借有利地形与裴仁基周旋,防止裴仁基与刘长恭两路大军汇合。

刘长恭率领的东都官兵先到达约定地点,立功心切的刘长恭不等士兵吃早饭,就驱赶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以西列阵。

阵南北长十几里,刘长恭见李密军队人数少,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翟让先率兵与刘长恭交战,交战不利,李密随即率领所部横冲隋军,饥饿疲惫的隋兵顿成溃败之势。

隋兵的最高指挥刘长恭看到隋兵溃逃,直接放弃了组织士兵撤退,这位战前还把瓦岗军当成抢米盗匪的将军,来到一位士兵面前,抢夺士兵的衣服穿上后,潜逃回东都。

石子河之战,隋军死伤一半多,李密、翟让全部缴获了隋军的辎重、器械、铠甲,声威大震。

石子河之战的胜利,再次提高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声望,瓦岗军上下无不对李密心悦诚服,襟怀宽广的翟让决定让贤,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给李密上尊号为“魏公”。

公元617年二月十九日,瓦岗军设坛祭天,建元永平,下发文书落款为行军元帅魏公府。

李密正式设立政权机构,分封群臣,授予翟让司徒,上柱国官衔,封为东郡公,地位仅次于李密。

翟让旧部以及新近招纳的人才,一一封爵拜官,各有档次。

瓦岗军以洛口仓为中心,在环绕洛口仓四十里的范围内修筑洛口城,李密发布檄文号召四方响应,网罗天下英才,一时间,瓦岗军招揽了很多英雄义士,文武兼备,人才济济。

李密派遣房彦藻率军向东攻占城池,取下安陆、汝南、淮安、济阳(今湖北安陆县、河南汝阳县、泌阳县、山东曹县等地),黄河以南的郡县大多为李密所攻取。

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起义军首领纷纷归降李密,李密对他们全部封官授爵,让他们各自统领本部人马,设置百营簿来总管他们。

由此,李密有了足以谋取江山的基业。

虎牢关处于洛口仓和荥阳之间,与东都遥相呼应,像在一把悬在头上的剑,时刻威胁着瓦岗军的后方,因此李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攻下虎牢关。

正当李密与手下商议如何攻取虎牢关时,自己的劲敌裴仁基居然带领儿子裴行俨和秦琼、罗士信等猛将献官投降。

李密一时不知虚实,裴仁基素来以忠勇闻名当世,怎么会归降于瓦岗军呢?

裴仁基与刘长恭约好,前后夹击瓦岗军,李密安排人马埋伏在横岭,阻滞裴仁基大军。

好功心切的刘长恭不等裴仁基大军赶到就贸然出兵,当裴仁基听说刘长恭已经被李密打败后,只好屯兵百花谷,加强营垒自首。

刘长恭逃回东都后,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将一切责任推给裴仁基,称自己战败是因为裴仁基失期未至。

裴仁基进无法战胜强大的瓦岗军,退又害怕朝廷治罪,处于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

在亲信的劝说下,裴仁基率军以虎牢关归顺李密。

李密封裴仁基为上柱国,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被封为上柱国,绛郡公。

裴仁基的部下罗士信被任命为总管,秦叔宝与同时归附瓦岗军的程咬金都被任命为骠骑。

李密挑选瓦岗军中特别骁勇的士兵八千人,分别隶属于四个骠骑,作为自己的侍卫队,号称内军,李密常说此八千人足当百万,内军是瓦岗军的特种部队。

公元617年四月十三日,裴仁基刚刚归降瓦岗军就被李密派去攻打东都洛阳的回落仓,裴仁基率领李密给的两万余人,向自己曾经忠心护卫的大隋东都发起进攻。

他先攻取了回洛仓的东仓,然后又烧毁了东都的天津桥,放纵士兵大肆抢掠。

失去粮食储备,东都内的百万人口将如何生存,李密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彻底瓦解东都军民的抵抗意志。

面对断粮的威胁,根本无需动员,洛阳城内的军民同仇敌忾,瓦岗军遭到了东都士兵的猛烈反击,裴仁基等人败走。

李密亲自率领部众屯驻在回洛仓,此时东都尚有整整二十万精锐部队,士兵们昼夜不解铠甲,敲着梆子巡逻,高度戒备。

李密又改变策略,转而去攻打洛阳周围的偃师、金墉等卫星城,竟然皆不克。

李密明白攻打东都的时机尚未成熟,只好率领部队撤回洛口城。

回洛仓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整个洛阳城里面的居民都要依靠回洛仓的粮食生活,所以洛阳城的军民一致要拼死保住回洛仓。

后来李密刚一离开回洛仓,越王马上就派人把回洛仓的粮食往城里面运。

凭借运回城里的粮食,东都可以支撑一段时间,越王又采纳大臣的意见,派五千士兵驻扎在丰都,五千士兵驻扎在上春门,五千士兵驻扎在北邙山,分为九营,首尾呼应防备李密的袭击,而李密也在厉兵秣马调整队伍。

四月十九日,李密亲自率领三万瓦岗精锐,再次占据回洛仓。

越王杨侗命光禄大夫段达率领七万精锐抗击李密,双方在回洛仓北交战,最终三万瓦岗军大败七万隋军。

瓦岗军在回洛仓大规模修建营垒战壕,用来长久的盘踞在东都外围,使东都内的大小官员及百万人口陷入饥困的境地。

李密清楚,瓦岗军要想推翻隋朝,不能仅靠军事力量,瓦岗军还要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利用舆论力量使瓦岗军获得更多仁人志士的支持。

四月二十七日,李密让他的幕府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弑父杀兄、沉湎酒色、广建亭台、横征暴敛、巡游无度、滥伐高丽、拒谏妒能、卖官鬻爵、言而无信。

总之隋炀帝的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即使把南山的竹子都砍完做成竹简,也无法写尽隋炀帝的罪恶。就算把东海的波涛都放开,任波涤荡,也洗刷不了隋炀帝的罪恶。

这篇檄文就是著名的《为李密檄洛州文》,檄文发布以后,天下为之震动。

十大罪状就像十根巨大的钉子,将隋炀帝牢牢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后世文人也根据这十大罪状去杜撰隋炀帝的事迹,隋炀帝成为百姓心中最为荒淫残暴的君主。

若论中国古代帝王中谁的名声最差,谁的骂名最多,恐怕非隋炀帝杨广莫属。

后人的盖棺定论,恰恰与隋炀帝的理想南辕北辙。

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千古一帝,为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理想,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规划和改革,没有一天不在兴建工程,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

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八年之间隋炀帝一共兴建了二十二项大的公共工程,总共动用的人力达到3012万人次。

据史料统计,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才4600万,每年平均征用400万左右的劳动力,占到了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八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人。

一个狂热的皇帝使整个帝国陷入全民皆兵,全民皆役的疯狂状态之中,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不少老百姓为了生存下去,聚集在山林中沦为盗匪,冒着生命危险,维持自己生存的底线。

在大业七年,隋炀帝下令进攻高句丽,征集上百万士卒向涿郡集合,同时强征上百万人转运粮草,繁重的兵役使得一路上士卒死亡过半,不少民众在路上逃跑。

山东人王薄率先率众起义,不少逃避征役的民众纷纷加入王薄的起义军中,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举兵反抗,终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武装起义。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