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些功能部门的演变。比如一个企业在最初的阶段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可以了,所以生产部门之外就是销售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现让客户观念上接受新的产品很难,需要改善观念输出的方式,因此市场部应运而生,大家有策略地执行市场活动推进销售;再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现适应症、科室、患者的选择和优先顺序能够影响一个药全生命周期的销售,于是医学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专门的医学部就产生了。一些内资企业没有市场部、医学部来协作销售,或者没有发挥市场、医学的功能,是因为还没有到发展阶段,或者产品是仿制品照搬原研药的定位、策略就可以了,还不需要精细化的市场营销。但是无疑,商业化能力是一家优秀制药公司的巨大优势,毕竟离消费者越近其利润越大。综上所述,大家拼的是综合实力。但是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一旦集采落标就马上归了别人。集采,从龙头到出局,从局外到主场在中国医药市场一直没有出现专利悬崖的情况,于是政府动手亲自来制造了一个价格悬崖。这背后的因素很复杂,既有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也有医保基金的因素,还有人们对健康追求的因素,当然我们国家医药企业现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医药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仿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创新能力在世界上远算不上一流。而医药关乎的是民生问题,这个也被卡脖子就麻烦了。即使是研发一哥恒瑞,目前为止也没有一款药是获得了FDA的审批,其在国内推广的创新药也主要是Fast Follow、Me too药品,没有First in Class的新药。其他药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集中采购这一腾笼换鸟,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依靠高药价霸占市场的原研药企被赶出了耕耘多年的市场,还要靠新药来争取市场;通过一致性评价卡住了一大批技术工艺不佳的仿制药企业,该淘汰就淘汰;集采中标的仿制药企也不是高枕无忧,集采有效期一过,药价只会更低,那么在这几年时间里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还是转型成一家创新研发型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思考的事情;还包括一些创新药企业,是研发药品就卖给其他公司运营还是自建营销体系,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国家,当然是希望自己家企业越厉害越好了!集采除了把很多龙头企业赶出了局之外,还把一些原料药企业震到了这个局里面,大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气魄。比如普洛药业的头孢他定、华海制药的阿立哌唑、利伐班沙、司太立的碘类造影剂等,集采对以往的生产企业来说是利润降低,对于原料药企业来说是一个利润增加的过程,因为作为原料药来说只有成为全球前2、3名才有较好的利润,但是相比之下做仿制药的利润就大的多了,所以即使每片药就几分钱仍然可以接受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