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点丨“爸爸和妈妈吵架,你也当真呀”,看完值得无数父母深思

1

爸爸要杀妈妈。

这是浙江杭州一个小男孩报警时向警方说的话。

可当警察火速赶到现场后并没有发现小男孩描述的场景,而是他的父母在吵架。

视频中妈妈对孩子说了一句话:

爸爸和妈妈吵架,你也当真呀!

父母或许觉得吵一架没什么。

可在孩子眼中,是一场恐怖片,就像小男孩报警时说得一样,爸爸要杀妈妈。

孩子为什么会那么认为呢?他们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记者采访了10后小朋友问他们:爸爸妈妈吵架你们当时心里感受是什么呀?

他们用最简单的词表达了他们感受。

心很累、无奈、无助、郁闷、不舒服、难过、怕他们离婚。

还有位小朋友这样说:爸妈吵架时,就像电影《流浪地球》一样,感觉世界末日到了,天要塌下来了。

童年是培养孩子正面情绪的关键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长期处于父母争吵环境中,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可能出现偏差,再加上他们不知道如何排解,导致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情况会越来越遭。

在《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书中说到这样一句话:

孩子实际上是家庭中说出真相的人——他们试图用负面的、过激的行为来告诉其他人,这个家庭是有问题的。

孩子会成为家庭的牺牲品,牺牲自己的健康,牺牲自己的快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

2

我一朋友,从小在父母长期争吵中长大,哪怕是芝麻大点的小事,都会吵个没完没了,以前还会劝一劝,但因多次劝阻无果就放弃了。

到现在35岁,谈过几次恋爱,对方一提结婚他就分手。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是不想结婚;他讨厌婚姻里无休止地争吵,让他感觉很恶心和烦躁。

当孩子在成长阶段长期处于父母吵架环境时,年少时显现不出来,但进入社会和结婚以后这些症状就会越来越明显。

父母的婚姻是孩子接触的第一段婚姻,当这段婚姻中都是伤害时,他们就会恐惧婚姻。

婚姻也有幸福和温暖的地方,不是只有争吵。在长大后也会见到很多幸福的婚姻,但他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所有的婚姻都是像他父母那样,也就形成了他恐惧婚姻的现状。

心理咨询师林信洁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你不管做怎样的努力,你都不可能将痛苦从生命中去除,我们能做的,只是允许它存在,并尽量减少它对我们的影响。

同时,这些孩子也会存在一些共性。

1、为了避免吵架情况地发生,也害怕别人生气,就会讨好这个,哄那个,形成讨好型人格。

2、学着父母的做法来解决问题——脾气特别暴躁,一点事情就可以把他点爆,但内心总感觉很无助。

3、特别懂事,很成功,但是内心焦虑、孤独,并且对压力承受能力差,难以容忍犯错和失败,并且什么事都压在心底,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需求。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保证家庭继续运转,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习惯。

孩子孤身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童年对许多事物没有很清晰的分辨能力时,情感上还是处于“依赖”期。

当没有得到相应地依赖,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时,就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寻求一些东西或者用物质来填补自己的依赖,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可殊不知,这样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布莱恩·利托认为: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既然遇到了,就要面对它,并努力把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

3

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俩难免会有一些争吵。

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没必要一味地掩饰和忍耐,给孩子营造表面的美好幸福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1、 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看到的不是爸爸妈妈为某一件事情争论,而是一部恐怖片。

一个10后小朋友这样描述自己父母吵架的场景:

有次爸妈吵架,他们相互指着对方争吵,唾沫星子满天飞,到最后,妈妈嘶吼着哭着要走,爸爸拿起旁边的剪刀指着妈妈不让她走。

这个画面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如果可以,请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要让他们看见你们相互伤害的画面。

2、 请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电影《怦然心动》里有一段关于“女孩朱莉爸爸妈妈吵架”的情节。

那是朱莉第一次看到父母大动干戈。

但是父母在争吵后分别到朱莉房间告诉她缘由,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是我们之间的问题。”

朱莉在睡觉前独白:“我对爸爸充满歉疚,也对妈妈心怀歉疚,但更重要的是我庆幸能够成为他们的女儿”。

朱莉父母这样做就减少了女儿因他们吵架带来的伤害。

很多孩子在父母争吵时都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你们吵架的,从而在你们吵完架后变得特别乖,认为自己变乖了,你们就不会吵架了。

而这种懂事,并不是真的懂事。

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情绪的“压抑”,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表面上看是 “懂事”,其实却是一种内伤。

在你们吵完架后,请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是爸爸妈妈在为某一件事情争辩,

你们都是爱他的。

3、 不要让孩子站队。

孩子小时候没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事情对与错的定义基本来自于父母。

当父母吵完架,跟孩子解释时,如果一直说对方的不是和自己是多么正确,就会把这种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爸妈吵架都是因为爸爸或妈妈某一方造成的,长时间积累,孩子就会对认为造成问题的一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把这种情绪带到自己的婚姻中。

婚姻中吵架不可能是一方的原因,千万不要拉孩子站队,不要把自己的对错观念强加给孩子。

都说夫妻吵架床尾和,也许吵完就没事了,但你们吵架中所有细节和话语,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池田大作曾经说过:

尽管孩子们说不出口,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

孩子与父母的心是紧密相连的,他们能敏锐察觉父母的情绪变化。

调查发现,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比父母离婚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婚姻,婚姻中有些争吵是不可避免的。

但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家是幸福的,吵架是因为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并不是要伤害对方;婚姻里也有温暖和爱,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

愿父母能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情能好好说就不要吵架,让孩子有个更健康幸福的家庭。

作者:大侠,用一支笔,闯荡江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