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笔记:襄阳

说到襄阳,喜欢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这座城市有着“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坚城”的美誉,被认为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甚至堪比徐州。但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襄阳只有三场著名的战役,分别是三国的襄樊之战,东晋的朱序守襄阳,以及南宋的襄樊保卫战,其中朱序守襄阳知名度较低,长期被忽略,真正奠定襄阳如今名声的只有襄樊保卫战,而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襄阳是个被一笔带过的角色,这一点远不能和兵祸连绵,争夺惨烈的徐州相比。那么襄阳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襄阳

自古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襄阳来说是不正确的,在三国之前,中国的战争模式是东西战争,襄阳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战略枢纽是其北边的宛城,刘邦入关中以后东汉初年的混战,也都是争夺宛城。直到三国时期,战争模式变为南北对抗,襄阳的大名才得以浮出水面。

刘邦入关中

东汉末年的混战

关羽的襄樊之战看似激烈,但并不是重点,魏吴争襄阳才是解读其地位的关键。双方在襄阳爆发过多次战斗,东吴也曾夺取过襄阳,随即被魏国夺回,历次战斗双方皆未投入决定性兵力,更多的只是小打小闹。而曹魏更是直接烧毁襄阳,放弃防守,虽然后来恢复,但只是一个前沿据点般的存在,并且将其周围辟为无人区,使双方很难展开针对襄阳的大规模行动,其荆州治所先是退至宛城,而后又进至新野,均不在襄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晋灭吴前夕,羊祜才将治所移至襄阳,开始大规模屯田,压缩东吴在江北的空间,为统一作准备。

襄樊之战

东晋至南北朝的数百年纷争之中,襄阳在南北间反复易手,但也没有产生决定性的成果,南北双方均未将襄阳作为主战场。朱序守襄阳一年,东晋只派过一支八千人的援军,前秦因久攻襄阳被消耗,给了东晋充足的准备时间,结果前秦攻江陵与郢州(今武汉)不克,未能打破东晋在长江中游的防御体系,达成顺江而下的目的。

朱序守襄阳

襄樊保卫战是襄阳战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例子,南宋与元在这里进行了长达6年的殊死争夺,这是历朝历代所未见的。但仔细研究宋元战争不难发现,双方曾长时间忽视襄阳这个点,此战之惨烈也并非襄阳有多重要,而是南宋的战略失误,错误的估计了襄阳的重要程度。当时的襄阳已经形势尽失,三面对敌,全靠荆襄道和汉江维持联系,但南宋的机动作战能力差,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式,在吕文德先失一招的情况下,又采取了愚蠢的添油战术,结果7万荆湖精锐尽丧。但有意思的是,后世皆以为南宋的灭亡取决于襄阳,而当时的南宋却没有多大反应,一年后鄂州失守,才引起宋廷震动,开始全面动员。

襄樊保卫战

在古代,襄阳、荆州、武汉这三个地方对于湖北的意义不同,如重江南则重武汉,如重湖北则重荆州,如重中原则重襄阳。无论是刘表、羊祜治襄阳,还是后来岳飞、孟珙经营襄阳,看重的是襄阳作为前出基地,有着进取之便。北方强势,襄阳则可就近威胁荆州、武汉,配合上游水军。南方强势,则集武汉、荆州之力为襄阳所用,进图中原。作为南方政权光有一个襄阳是没有用的,虽然其四通八达,但也仅仅是个起点,必须夺取整个南阳盆地,才能拥有完整的地形,进而争夺中原,楚国得以争霸中原正是因为全据南阳盆地。而且南阳盆地之中地势平坦,并不利于南方的军事行动。即便北方占领襄阳也会因为汉江狭窄,无法行大船,很难继续攻击长江,北方又不善水战,更难以防守襄阳。所以,当双方在南阳盆地进行对峙的情况下,襄阳的战略价值就会大大下降。南宋在被动的情况下,无视自己机动作战差的弱点,不顾汉江狭窄,不利于增援的特性,死磕襄樊,等于舍弃了二线防御反击的机会。而曹操死拼恰恰是因为二线没有兵力,好在关羽也没有足够兵力,才得以勉强守住襄樊。

春秋时的楚国

选择重点发展襄阳即意味己方是强势,是发动进攻的态势。而均势和弱势,都应该选择将襄阳作为一个前线据点对待,守襄阳是为了给荆州、武汉争取部署的时间(在北方则是南阳),而并非死守,所以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襄阳都被南北双方忽视,仅作为一个可守可弃灵活使用的据点。但南宋到底犯了什么样的战略失误,使得本来并不是很重要的襄阳,突然成为名满天下的城市,这就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的问题了。

(0)

相关推荐

  • 从史料上来看,诸葛亮躬耕之地应该属于现今的南阳还是襄樊?

    "襄阳说"令人啼笑皆非的二十四个学术笑话(14-24) 十四,"襄阳说"认为,<草庐对>中诸葛亮说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

  • 除了水淹七军之外,关羽还取得一项重大战果,却不会有效利用

    襄阳和樊城之战(下称襄樊之战),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在此战的第一阶段,关羽率部势如破竹,围困襄阳和樊城,水淹七军.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并没有错.当时,曹魏南阳郡局势混乱,叛乱迭起 ...

  • 公元219年,汉中大战刚结束,关羽为何立即发动襄樊之战?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这场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可谓三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对于汉中之战 ...

  • 襄樊之战是刘备命令还是关羽自作主张,为何刘备没有支援关羽

    看待关羽北伐襄樊的战争,应该从蜀汉全局战略来看,自从公元217年刘备发动北伐汉中的战争,拿下汉中就成为蜀汉集团的最高战略,汉中是益州的北方门户,刘备如果不拿下汉中,益州将永无宁日,曹魏一个俯冲就能冲到 ...

  • 读史方舆笔记——广西

    南宁与桂林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城市,省会始终在这两个城市间变动,广西人对谁更适合作为省会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桂林是广西城市历史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并且在大部分时间内,占据省会的位置.其发展主要得益于秦始皇南 ...

  • 读史方舆笔记之三大兵家必争之地:武汉

    武汉作为近现代因铁路而兴起的战略要地,在古代的闻名程度不高,这是因为它不重要吗?事实恰恰相反,武汉在古代的重要程度非常高,甚至高过名噪一时的襄阳,其得失直接决定南方王朝的兴亡.想要了解武汉为何重要,首 ...

  • 读史方舆笔记之三大兵家必争之地:徐州

    说到徐州,了解历史尤其是爱好军事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只要战争深入内陆,就必然绕不开徐州,各方势力对徐州的争夺也是异常激烈.因此,徐州也是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最为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

  • 读史方舆笔记之三大兵家必争之地:太原

    山西,控山带河,四塞之国,天下之肩背.而山西之肩背,北方之存亡,天下之安定,又皆系于太原.从赵简子建城的那一刻起,太原便注定要背负天下兴亡,接受铁血与水火的洗礼. 1.       北国锁钥 太原处于 ...

  • 读史方舆笔记之三大兵家必争之地:前言

    在中国战争史上有很多兵家之地,或险关要隘,或交通要道.如果问一个稍微懂点历史的人,肯定能说出一长串地名.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兵家必争之地,估计没有人能给出确切数字.在我们看史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 ...

  • 读史方舆笔记之四大古都:北京

    古代中国一统基本在长安.洛阳,偏安则偏在南京.北京虽有燕山.太行山之险,但关口众多,且直接面对北方胡人,既不如长安有四塞之固,又不如洛阳纵深广阔,也无南京有水网作为缓冲.因此,古代北京的地位比较尴尬, ...

  • 读史方舆笔记之四大古都:南京

    南京,六朝古都,古人说它"虎踞龙蟠,帝王之所",但是除了在明初短暂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外,全都成了被统一的一方(参见拙文千年南北大势),并且是偏安.短命的代名词.既然无法统一全国, ...

  • 读史方舆笔记之四大古都:洛阳

    洛阳,东控虎牢,西扼淆函,南据龙门,北守邙山,内有黄河.伊河.涧河.汝河等水系,与长安相仿,也是表里河山,四塞之国.而且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东往吴越,南下荆襄,西抵陇蜀,北达燕赵,四通八达,漕运便利胜于 ...

  • 读史方舆笔记之四大古都:大长安

    欲看清中国历史的脉络,首先得看四大古都--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绝大多数政权争先恐后抢夺这四个地方,无非是看中四地形胜,利于发展.无论分裂还是统一,主流政权皆立足于四大古都,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也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