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当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古人爱说“道德文章”,其要旨在于“道德”(人品)与“文章”(学问)的统一。《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可见,所谓“道德文章”本身是一体的。当代中国学界,不少学者专家恪守中国古典文人传统,“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道德文章是合二为一的。比如已故的朱小蔓教授。

她本人就是高尚道德的化身

我曾经和朱小蔓老师一起赴乌克兰访问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也曾一起去南京凭吊陶行知先生之墓。其实,我和朱小蔓老师的接触并不多,更多的是从她的文章和著作中了解她。她在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已被中国教育界公认。一个担任过原中央教科所所长和其他行政职务的著名学者能够有这么多的学术成果,并不让人特别惊讶。朱老师让我感慨并感动的,是她善良的为人与她的专业研究融为一体。我曾经不止一次对朋友说:“朱小蔓老师是搞道德教育的,她本人就是高尚道德的化身。她是搞情感教育的,她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每次我见到朱小蔓老师,她总是那么热情,那么温润,眼神总是那么专注,笑容一直那么真诚,声音永远那么亲切,她总能让我感觉到,自己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是她此刻最关注的人。我坚信,所有接触过她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这绝不是她的“处世技巧”,而是她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她发自内心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最近读朱小蔓老师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这本充满理性思辨光芒的著作,让我眼前不时浮现出朱小蔓老师那亲切的面容。

这本著作原是朱小蔓老师的博士论文,初版于1993年,后来多次修订多次再版。该书全面论述了情感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情感教育形态的历史考察、情感教育的现代整合形态及其特征、情感教育的目标建构、情感教育的内在过程、情感教育的主要模式……用作者的话说:“我决心从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脑科学、美学、科学史以及既有教育的成功实践去梳理、挖掘证据,编织并初步论证出一个'情感教育’的框架性理念、思路,以及据此构想将其用于教育实践的大致方向、要旨和路径。”应该说,朱小蔓老师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

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开山之作

说《情感教育论纲》是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在这部著作中,朱小蔓老师指出:“教育活动古已有之,但教育观念千百年来包裹在传统哲学中一直没有独立出来。系统的教育理论是作为'科学’的教育学出现的,它的文化背景是西方近代工业与科学的发展,以及受其影响的知性思维方式的发展,其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从而走上了唯理智主义的绝路。笼罩在这一思想框架下的现代教育,一方面拥有传递知识、选择人才的高效率,体现出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工具理性功能;另一方面又日渐显露出与生命意义相悖的内在矛盾,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由此她提出:“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联系,以其比逻辑—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动力系统的优势,打开了通往价值理性的道路。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审视,发掘其中情感层面的作用,并完成其与理智层面的整合。之后,我们才可能以这些获得完整内涵的教育概念,构建新的教育理论框架。”

这是朱小蔓老师整个《情感教育论纲》的逻辑起点。通俗地说,朱小蔓老师不愿看到仍由“科学”独霸教育理论,而试图将“情感功能”注入教育理论——当然,“情感功能”并不是朱小蔓老师从外面“注入”教育理论的,而是教育本身就蕴含着情感,她不过是将其清晰地揭示出来。

在技术主义、科学主义(科学和科学主义是两个有关联但内涵不同的概念)“高歌猛进”的今天,重申或者说大声疾呼包括情感在内的人文要素对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导向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朱小蔓这部著作的价值。

情感教育研究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课题

朱小蔓老师以其扎实的哲学功底和深刻的教育思考,在该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许多观点富有首创性。

比如,她提出了“情感功能”的概念,即情感能力。说实话,至少我在此之前很少想过情感具有的功能状态。朱小蔓老师指出:“在处理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活动时,它表现为一种功能状态。……我们把这种外化的、有外在功能体现的方式称之为情感能力。”朱小蔓还将情感能力分为移情能力、情绪辨认能力、情感调控能力、体验理解能力和自我愿望能力。对其中任何一项能力,朱小蔓都有着细致而富有说服力的分析。作为一个有几十年经历的教育实践者,我深感这些概念和论述,对一线教师的情感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朱小蔓老师认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以道德为本的校长能够创造出情感文化,而情感文化正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表征。她因此尖锐批评道:“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学校热衷进行的文化建设主要停留在建筑文化、景观文化上,停留在限于文本和成人诠释的制度文化、释义文化上,离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需要很远。它们并不能实际地对人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吸引和提升作用。管理是教育的手段,并不是目的。管理中的权力、管理者结构、领导与服从、规章制度与纪律使人受到一定的规训和约束而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但是,管理学中的机构、权力责任、各部门的联系、相互依从、上下级关系、领导与服从等并不能生搬硬套到教育学范畴乃至教育实践中。”

教育本来就是充满感情的事业,教师天然就是具有很高情感素质的人。然而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却很难令人满意。为此,朱小蔓老师在本书中写道:“1994年,我就写过呼唤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的文章。1997年,国外'教师专业化’的思潮传入中国,自那以后,我不断地撰文提出情感人文素质这一教师特征,它们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包括指导博士生研究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与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之不同,教师创造的根本来源是教师的爱心敏感性、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能力等。一个教师当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足够尊重人,会劝谏自己一定要有耐心,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原因、生理原因、生活事件的原因、性情性格的原因、生活史的原因等。如果充分了解,能够及时沟通,我相信这个教师的学生没有会与他对抗的。教师的人文素质使其能够包容、等待、平等交流,不会用控制、强力、淫威和惩罚的办法来扭曲学生的性格,使学生情感消极,如痛苦、无奈、无助、迷茫等。”

《情感教育论纲》作为一部纯理论的教育著作,以概念严谨、结构严密的内在逻辑力量打动我们,显然不能用通常意义上的“通俗易懂”来评价它。阅读本书需要的是且读且思的“啃读”而不是一目十行的浏览,建议一线教师在读本书时能够静下心来咀嚼,最好是结合沙龙讨论、团队分享的形式,这样更容易把握并读透本书的核心思想。

这部著作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近三十年来,情感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热点课题,一大批实验学校应运而生,并从中涌现出许多情感教育的优秀教师。对此,朱小蔓老师功不可没。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8日第10版

作者:李镇西

(0)

相关推荐

  • 新课标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国家的兴盛与衰败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主要途径在于教育,教育的兴盛在于教师.由此看来,我们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艰巨的,因为我们教师担负着民族存亡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 ...

  • 理解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育

    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挚爱可以消除学生不必的戒备心理.学生的情感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爱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后进生, ...

  • 高校青年教师:给一个空间让我发展!

    人才培养,关键在师资.培养杰出的青年教师被公认为是一流大学的特点之一.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最大.最核心的差距是师资队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近一半青年教师感觉生活压力比较大. □高校如何集聚 ...

  • 成尚荣:教材中有儿童,教室里有儿童,教师也是一个儿童

    『向语而生』三十三: 文 成尚荣 141 诗画语文 怎么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一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 那就是你的核心理念 那就是你的独特的见解 我认为 诗画语文 是你们这个工作室的一个总的主题 但 ...

  • 如何专注一个领域,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如何找到并且专注的做好一件事? 专注力3原则:认知.能力.行动. 什么是专家? 就是在你选的领域里什么都懂,一个领域知识就那么多,只要你持续学习积累,努力几年都可以掌握的差不多. 如果今天学一个刚了解 ...

  • 一个教师资格证,8种职业选择,第4种缺口大!

    小伙伴们每天忙着备考复习,有时候也会想:拿到教师资格证以后,我能干什么?到学校当一名编制老师?考教师编竞争那么大,考不上教师编,我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当然不是,除了成为编制老师,小伙伴还有很多职业选 ...

  • 可以多考一个教师资格证吗?需要注意什么?

    拥有多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估计是许多考编小伙伴们渴望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拥有多种教师资格证在考编制时可选性大,选择多了自然机会就多啦,成为一名在编老师的机会就更大! 而且成为在编的教师后,很可 ...

  • 一个教师的忏悔

    一个教师的忏悔 □吴波 相爱 1994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学校,三年中师毕业,我分配到市区西边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小学做老师,我的妻子王东凤,就是城西郊那个村子里的人.王东凤是家里的独生女,我的岳父还 ...

  • 处理一个教师,挽救不了坍塌的价值观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时评 今天,教育学生时发表"不当言论"的天津老师肖某某被处理了. 事情的起因是,肖老师教育某学生时说:"你爸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XX的妈妈一 ...

  • (846)让每一个教师都动起来

    一.实施"课题牵动"策略,注重培训实效,强化教师行动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为引导教师走向研究之路,我们采取了"课题牵动"的实施策略,把课改 ...

  • 凌宗伟:教师必须是一个智慧的行为媒介

    [异史氏曰]昨天在苏大跟一班教师探讨教学方法.流程.模式.风格.主张,自己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的话题.我说这些其实都属于教学常识,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所谓研修,要的是分享.是经验的提炼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