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与整体思维

1、思考各种可能性

周末在家,微信群里得知某个现场的验收没有通过,是和之前一个现场同样的问题导致。低级的问题重复发生,原因何在?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验收前到底需要做哪些工作?如何自查、如何做好备选方案?而不仅仅是走例行流程做完自己的事、走一步看一步。

上一篇文章中说和计量院打交道的事情,其实可以引申到各种场合。比如上面的验收工作,还有类似:给领导汇报工作,想到一点就说,然后发现缺各种数据和充分调研,自己的立论没有支撑;或者和客户打交道,没做好充分准备,轻易答应客户的事情最后因为公司制度或自己疏忽反悔的情况。

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去思考「当下的」、「短期的」结果。但绝大多数时候,短期的结果未必能持久,它可能会产生各种可能性,导向各种不同的新结果。

而这些新结果,未必都是「好」的,它们往往会带来全新的问题和额外的麻烦。

所以,遇事需要多想一步,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锻炼全面思考问题、提前做好规划的能力。

2、整体思维

还是上面验收的事,得知验收没通过,跨部门直接在群里吵起来。产品责怪开发,开发吐槽项目管理。我本来打算说两句,想想还是算了,不在问题发生后责怪你的伙伴是一个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整体思维,因为项目失败是团队的失败,并非项目经理一个人。

整体思维,它基于两条假设:

  • 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

  • 整体能提供比个体本身更多的信息。

举个例子:做项目,如何能让项目顺畅完成?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除了做好项目规划,还要积极识别风险、协调资源、全局推动,而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完。

做设计,如何能做出好作品?除了要懂设计,你可能还要懂心理、品牌、市场营销,甚至包括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向客户交付满意的结果。

做产品,除了要懂产品本身,还要懂交互、审美、心理、行业和公司战略,包括项目管理能力,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未来的趋势,无论你做何种工作,一定是更加往「整体性」靠拢。从分工、细化的时代,走向多面、立体的时代。

你必须把自己的工作跟团队、项目、业务连接起来,从整体的维度去思考和看待,重新审视过往的经验,重新优化、组合,才有可能将工作做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