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德:天道、地道、人道的显象,就是德

说德,其实不能离开道。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德,是道的体现。也就是说,道是德的本性。

每个人对道与德的理解都不同。在老子眼里,道与德,越高越简单,越低越庞杂,因而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颇有点像金字塔,从上至下铺下来,越往下越复杂,到人这一层面,道与德已具万物之象。

而中国的文化就来源于对这种“象”的认知和领悟。“象”包括天象、地象、人象。天、地、人,古人谓之“三才”,因而也可统称为三才之象。相对应的,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其显象,就是德。据《易传·系辞下》记载:“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三才之道”的显象,就是其“德”性,《易·说卦》这样描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即是说,天德是“阴与阳”,地德是“柔与刚”,人德是“仁与义”。对天而言,天无德,会阴阳失调,天道崩坏,苍穹尽空;对地而言,地无德,会刚柔不济,万物凋敝;对人而言,人无德,就会仁义丧尽,天灾人祸降罚之。

苍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是因文字有“载道”之能,即“文以载道”,将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这种文化是由天、地、人之象演化而来,其内涵是“天人合一”。据《周易》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因而,古之圣人将天文、人文演而化之,就形成了人的文化。据《周易》记述:“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杂乱纷繁),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圣人对“象”的演化最终形成各种典礼制度,使“德”在人中不再抽象,而是具有了具体的行为标准。道家是“真”,佛家是“善”,儒家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德”的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荀子在《劝学》篇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其实,中国数千年各朝代的历史,都在演绎着什么是“德”以及“德”的重要性。譬如夏商周的兴亡。大禹因治水之大功德而建立了巍巍大夏,却因夏桀的残暴无德而覆没;连对鸟都“网开一面”的成汤,因仁德齐天,创立了商朝,后因商纣的乱德暴虐而灭亡;文王、武王因重仁德,诸侯依附,万民归顺,仅以数千兵马即灭了强大的商朝,并建立了著名的“周礼”,影响至今。

一个个朝代兴衰的历史,无不在诠释着什么是“德”?为什么只有“有德者居之”?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的更替如此,人的权位富贵亦如是,皆是随德而来,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这就是“德”。德对任何生命都至关重要。

(0)

相关推荐

  • 陈烯尧秘本著述《道德经新解》八十一章之论天道和人道的玄妙演变

    关于<道德经>的注解,几千年来有几百个名人大师为之注解,而今陈烯尧注解的<道德经新解>是最与众不同的,让人耳目一新,下面来一起分享一下国学大师.道学家陈烯尧关于<道德经& ...

  •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 《道德经》研习笔记『道经第二章』

    第一章谈道与名,框架为天地,第二章谈美和善,框架为天下.从天道转而为人道.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从道到德的转变.如果道经第一章相应于易经的乾卦的话,第二章就相应于易经的坤卦,乾坤并建,道德并立.谈天道不离 ...

  • 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争是至圣

    东方既白 著 如果把学习老子<道德经>,比做西天取经的话,那么,第八十一章就是九九八十一难里面的最后一难,只有过了此关!我们才可以挺起胸脯说,我们读过<道德经>,懂得一点做人的 ...

  • 天道之首、人道之首是什么

    天地本无道,无道即为道.道而无形道可道."道"在何处?问心,心为道.道法自然,道可道.天生万物皆因果,物物相克还相生,人世所为皆为利,利来利往利尽归,归所归之处.尊心所做,由情而为 ...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大即大,说小即小,它隐藏在平时.日常的细微之中,又尽显博大的精深智慧,"广大"而"精微&qu ...

  • 天道和人道的区别

    天道有人会问什么是天道?上天看不见摸不着,只看到大地草木万物滋生繁衍.欣欣向荣也有,草木枯荣也有,奇峰万壑也有,山河湖泊也有,等等这些--山崩海啸,蝗虫疫病也有,天灾各种层出不穷,人祸每天千千万万千奇 ...

  • 儒道杂谈丨天道与人道的辩证

    把孔子和老子放在一起,会穆然发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孔子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 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子不语乱力怪 ...

  • 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二章:论天道和人道的玄妙演变完整版

    <道德经>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 ...

  • 如何理解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明白天道与人道,自然就在人世间游刃有余了! 三农的创富经 2021.2.3.18:52 第一句话是: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是<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就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不仁的,它会做损 ...

  • 顺应天道与人道的校园景观设计

    天道与人道 中央美术学院的董梅教授说: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是人道与天道相顺相协的逻辑.哈佛大学幸福课的TAL教授说:情感是联系认知与行为的纽带.将认知.行为与情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才能真正培养出认知.行 ...

  • 《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一.人法 ...

  • 《道德经》这三句话,让你领悟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人法地. ...

  • 这三句话,让你领悟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一.人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