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学生
三种学生
过了大半生,教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第一种是在南京时教的学生,他们为人处事、里外融通的本事值得我学习,总想着为他们干些什么;第二种调到武汉时教的地方生,他们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到,他们后生可畏,值得去教;第三种是自谋职业后教的学生,可教者就前边几排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我行我素,不学无术,等期末考试了不及格,找你来了,振振有词的质问为什么不让他及格,他还要入党、评优、留学呢!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三种人,收藏的圈子里也是这三种人。我的态度是“匪我求蒙童,是蒙童求我。”你要下地狱,神仙无奈何。

发财不是心想的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老人们说:“发财不是心想的”。这话对我尤其重要,因为我百无一用啊,什么事都做不来,读书读坏了,满脑子跑火车,入伍那年,学会了周易,给自己卜卦,说“困于金车之上,吝于行”。还有“隔河望金”。几十年走来果真如此!吝于行,没有行动哪来的果实呢?我家的对面就是银行,看到了运钞车,但不是自己的!这就是命。虽然不服气,但是没办法。好在想通了,如果想不通,那真是自取烦恼。人啊,只要思想通,身心皆轻松。你看那人,神经崩地紧紧的,拳头攥地死死的,行将就木、灵魂出窍,归根到底是精明困死了自己,是贪心害死了自己,真是一生苦不堪言。

子非鱼
与妻闲聊,想阐述命与运的关系,我认为5两的命不见起比2两的好,为什么呢?比如人与狗,人明显比狗高级,但有的人活得哪如富人家的狗自在呢?妻打断我话,反问“你怎么知道人比狗高级?”我一下子傻眼了,是啊,狗还认为它比人高级呢?有评判的标准吗?在《庄子.秋水》中,惠子反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拿着自己的眼光去看他人,总是他人的不对,但他人是不是也这样看我呢?我有时在市场上看到藏友拿个新货洋洋自得的神情,会产生错觉,不停的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那样呢?他以为捡了漏很快乐,我的快乐也以为自己了捡漏。总之大家都非常快乐。由此想到丛林法则,你以为狼吃羊,羊一定很痛苦,羊还以为它找到最好的归宿呢!被狼吃是死,被人锤杀也是死,选择不同,但结局还不是一样。
无名无恼
古人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了,等于把自己放在探照灯下,一点隐私都没有了,谁都可以拿道德指责你。名来了,诋毁也来了,如果肚量小,气都气饱了,哪还有闲情雅致呢?但人为什么又都喜欢出名呢?真是莫名其妙啊。如果没有本事,背了那虚名、骂名,岂不烦恼折寿?名来了,拍马屁的也来了,一群人恭维着你,你以为很舒服,但谁愿意甘愿伺候他人呢?伺候猪是为了杀,伺候人是为了什么。想明白了,就知道无名无姓的快乐。不犯法,干什么都可以,多自由自在!如果不幸用名利把自己圈起来,那与猪圈里的猪差不多了。我非常喜欢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位独钓隐者,在没有污染的境界中,多么超凡脱俗啊。

难在坚持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是坚持!但现在人(包括我)越来越失去耐心。见异思迁、随性而为,就连爱情都不愿意进行到底。这实在不是好事。我有时也打退堂鼓,情绪低沉,但必须暗示自己:“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你看天地日月,没有一天停止运行,它们计较了什么?司马迁忍腐刑之辱,之所以不死,是为了《史记》,他要世人认可吗?他要稿酬了吗?古人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大气概,像我凡夫无能无智,但至少要有坚持的本事吧。勤能补拙、恒可助成,一天进步一点点,滴水穿石以自勉;自娱自乐为自好,但求内心不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