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化

曾有一个时期,“背景音乐”是“幸福”的同义词。知道吃饭的时候来点背景音乐的家庭主妇无疑是资产阶级小姐,对这样的小姐很多人在心里偷偷地羡慕着,苦于经济条件到不了。较富裕的家庭也只有收音机,而那时的收音机鲜有音乐,“每周一歌”当然做不了背景音乐。

没想到只过了20多年,音乐就便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在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有背景音乐。开车、乘船、坐飞机,全都有音乐,连走路都戴着随身听。高档饭店更不必说了,精美的饮食如果没有悠扬的音乐作背景,那可怎么行!那么,这样的饭一定很好吃喽?未必。因为这样的场合连吃饭也只是“背景”。

一切都“背景化”,这也可以算是我们的时代特色。音乐是吃饭的背景,吃饭是谈生意做交易的背景,于是音乐没入耳、饭也没吃出味道来。

我一直记得小学时读过的一篇课文《小音乐家扬科》。扬科是个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主人的打骂,但他天生喜欢音乐,为了听到音乐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扬科听来,所有的音乐都是无比动听的。孔子说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扬科则是为了听音乐宁可三个月不吃肉。在扬科那个时代,音乐稀少而珍贵,扬科和音乐的每一次接触,都能达到心醉神迷的境界。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一切都“背景化”的时代,音乐是如此便宜而普遍,于是我们反而对音乐无动于衷了。

吃饭也是如此。其实食物的味道并不完全取决于材料的精美和烹调的高明,而是你有多饥饿,食物就有多鲜美。在为吃而吃的年代,所有的食物都很诱人,让人不由得不感叹“民以食为天”。而当“为天”的“食”沦为“背景”时,应有的好滋味悄悄地从我们的舌头上溜走了。如今,当有人向你夸耀某一“饭局”,他一般只是夸耀一起就餐者身份的特殊,或是食物价格的昂贵,而无意也无法表达食物的味道。

一切都背景化,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完全投入,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比任何时代都更丰富多彩,而人天生就是爱热闹的动物。但我们同时也正在自愿一项一项地放弃生命中最本真的乐趣。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3年6月5日《检察日报》书里书外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