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一霸!什么才算猪鼻龟的完美生活?

纷 繁 世 界

保 持 初 心

淡水河一霸!什么才算猪鼻龟的完美生活?

作者/张涛拉罕

在有关动物演化的一系列看法中,人们基本都抱持正向思维,认为古往今来的所有动物,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获得进化。

换句话说,一切幸存至今的动物,统统都得益于进化。而那些没有跟随时代潮流,走上进化之路的动物,则尽数灭绝,完全消失在历史洋流中。

图1:已经消失了的恐龙一族

其实这既是人类有关动物演化和发展趋势的刻板印象,亦是帮助普罗大众快速理解这一主题的绝佳发言。

毕竟,用绝大多数普遍发生的事件事实,去定义某一专有名词的普世意义,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惯常做法。

但世间万物形状各异,生命形态几乎无穷无尽,我们世世代代花费无数时间,恐怕也难以窥见全部生物的发展秘密。

图2:没错,就是不可能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猪鼻龟,这小家伙敢于在进化大潮中选择急流勇退,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敢于直面惨淡龟生,到底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图3:噔噔噔,主角登场!

猪鼻龟的自我退化:从岸上退回水中

猪鼻龟,学名称Carettochelys insculpta,又名飞河龟或大洋洲猪鼻龟,为龟鳖目鳖总科两爪鳖科两爪鳖属下唯一物种。

它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完全水栖淡水龟类,数量稀少、野地罕见,仅分布于澳州北部、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

猪鼻龟因外形古怪(或说奇异有趣),而获全球宠物市场青睐,背后的饲主及需求量难以计数,因此招致人们疯狂捕捞,野生种群数量亦飞速减少。

图4:看来粉丝众多也有不好之处

2004年,猪鼻龟首次登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十大濒危物种前十名,生存状况极其堪危。一系列保护措施自然应运而生,然而十数年后,时至今日,猪鼻龟的大名依旧在IUCN3.1上属于濒危物种(EN评级)。这样的结果,真不知该说幸运,还是不幸。

如之前所言,猪鼻龟是现存动物中绝少数选择自我退化的物种。

作为古老的爬行类动物之一,猪鼻龟的大前辈鳄鱼还处在半水半陆的两栖阶段,而它们的小前辈蜥蜴却早就在陆地上完全安定下来。没有谁像猪鼻龟一样,本已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环境,却又扭过头来,噗通下水开始水生生活。

图5:还是水里自在啊~

它们的退化下水,可能与海龟科/棱皮龟科物种有关,但这涉及众多学科的同步推进,所以科学家们还在探索研究,未见定论。

单就目前来说,让我们这样理解吧。在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出现之前,主流学界思想认为,动物一直在进化,之后诞生的物种就一定比之前的物种要好,现存的生命形式就一定比消亡的生命形式要强,因为那些更慢、更弱、更小的早已被淘汰。

当达尔文与《物种起源》惊雷般出现后,生物的进化,被含义更加丰富的“演化”一词所取代。生物的更新迭代,并非主观意义上去追求更多、更快、更强的个人拳击PK赛,而是一场牵涉大自然无数物种的,马拉松一样场面宏大、对手众多的存续大竞争。

图6:恩对,生命就是无比精彩的奇妙之书

获胜者,往往不是最大、最快、最强的,而是那些更能通过改变自身特质,去良好适应生存环境的物种。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发展大趋势里,变化和演化,无处不在。而大自然,就是生命存续大竞争的唯一裁判,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猪鼻龟的情况,大体也可依据这一观点进行推测。它们之所以选择回到水里,是因为在陆地难以生存。

或许是陆地上天敌太多,它们的生态位备受挤压;或许是同时存在某种竞争生物,以极大的优势死死压制住了猪鼻龟,所以它们只能选择回到水中另寻他路;也或许,单纯只是因为水中的某种植物,抑或动物,恰好是猪鼻龟最最喜爱的食物,待在陆地无法满足口腹之欲,故而才回到水里生活。

图7:水里自有黄金屋,哈!

推测而出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脑洞大开,但最终事实结果究竟为何,我们还需等待科学家们给出答案。

吻部如猪,双翼飞水

好了,开头说了如此艰涩之语,而未能有所定论,实在有点严肃过头。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的内容再轻松愉快一些吧。

从外貌上看,猪鼻龟长得十分讨喜。它们长着墨绿/深橄榄色的皮质背甲,软而韧的甲上生有纹理褶皱,背甲正中有一列刺状山脊,边缘配一圈软糯锯齿,肚皮一翻,就露出漂亮的奶油色腹甲来。

图8:我这腹甲还不错吧~

两颗滴溜溜的小眼珠镶嵌在猪鼻龟的头部,那小眼睛在眼眶内转来转去,贼有灵性。它们的头可光滑啦,上面的肌肤细腻又有弹性,和皱纹满布、粗糙无比的其它龟类大相径庭。

它们的最大生物特征闻名可知,就在于它们的前吻部长着一个形如猪鼻的的凸鼻子,这鼻子肉肉肥厚,如同短管散弹枪枪口,又像两架横向并列的烟囱,其色深邃而黑,仿佛随时都能喷出两团烟雾来。

图9:我有精致的双孔烟囱鼻

如此工业风的外观样貌,怎能不配上酷炫拉风的皮肤和四肢呢?这不,你瞧猪鼻龟的皮肤全为革质皮肤,摸上去特别有质感;而它们的鳍状四肢,前肢上翻、后肢下压,循环往复,就成了大功率的游水式涡轮增压发动机,为龟体前行提供了充足动力!

除此之外,它们的四肢还具备成为武器的潜质呢。你看,猪鼻龟的前后足仅具双爪,都是用来抓握、撕裂食物的,这爪又十分锐利,也可在同类咬斗或抵抗猎食者的系列作业中大放异彩,成为名副其实的杀伐利器,所以猪鼻龟又有了个“两爪龟”的水中异名。

图10:双翼招展,凌水腾飞!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乎所有龟鳖属物种中,有且仅有猪鼻龟一种,既拥有软硬适中的全身革质皮肤,又背着由骨架连接的半球形坚固背甲,同时还保留有真正乌龟那样坚实耐冲击的硬质腹甲——真可谓软硬俱佳、攻守兼备啊。

猪鼻龟一般能生长到体长46-51cm,最长超过70cm,体重18-22kg,体型在淡水生物里数一数二;加上其超凡的软硬件装配科技,若想在某条河里称王称霸,当个“河中一霸”什么的,感觉也是信手拈来。

图11:河中一霸,当然就是我

虽然胆小却爱窝里横

猪鼻龟生性胆小懦弱,在水中过活时,周遭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们就怕得缩起脖子、迅速逃离至暗光地带以求躲藏。

但矛盾的点在于,平日里胆小怕事的它们,一旦遇上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同类时,则瞬间面目全非,一边手舞足蹈、龇牙乱叫,一边四肢划水、上前乱咬。

图12:快放手!你们别打了

说时迟,那时快,马上啊,猪鼻龟就和对手战作一团,只片刻功夫,便能从水面直打到水底,打得淤泥沉沙四处飘散,搅得一池清水昏天又暗地。

所以在野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猪鼻龟的背甲后缘、后肢、尾巴等身体部位残缺不全,这些损伤,其实都来源于它们的同类相斗。

图13:劝架还咬我,不知好歹!

荤素皆不拒,饮食均衡又营养

和大多数龟类一样,猪鼻龟也生长缓慢,野生的个体寿命可达25岁左右,人工饲养则可达30-50岁。

一餐一饭的时间在它们的生命长河里可能倏忽既逝,尽管如此,但它们却相当珍视每一次用餐,每次都吃得仔细、吃得尽兴。

图f1:咦,这美味是啥,快去看看吧

猪鼻龟是典型的杂食动物,它们荤素不拒、食性甚广,可谓吃遍山川河岳、星辰大海,是动物界里数得上名的美食鉴赏大师。

一个人在家时,它们热衷于全素大餐,什么水草瓜果沙拉啊,什么无花果的果实拌嫩叶啊,是它们的腹中常客。三五好友携行相伴时,则喜欢吃起来嘎嘣脆的甲壳类生物,小鱼去头来一盘,小虾去壳来一碗,小酒二两惬意十分。

若是家中有喜,宴会亲友,猪鼻龟往往会摆满一桌牛肉,数盘蚯蚓红虫,花生瓜子各三碟,烈酒啤酒各三斤,不放开肚皮吃个酣畅淋漓,喝个酩酊大醉,它们决不肯罢休。

图f:听说老三结婚了,哈哈,又有大餐吃了

野外环境 vs 人工饲养

我估计,许多宠物主会一致认为上述所言纯属信口胡诌。在他们看来,猪鼻龟是种很难饲养的动物,它们不仅很容易生病,进食也常常出问题,要么完全不吃,要么只吃一种,导致营养失衡,不断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中,麻烦越积越多,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我想说的是,在野外环境里生活的猪鼻龟,栖息地和活动地带宽广,湍急河流、潺潺小溪,绝非一玻璃缸一瓷脸盆就可比拟。

图14:这小缸无法让我游得尽兴

虽然河流上下游小鱼小虾多不可数,食物来源相当丰富,但猪鼻龟也得开动脑筋、手脑配合,研究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方能饱腹一顿。所以你看,野外环境下的主动猎食,是不是比饲养环境下的被动进食,更能强化猪鼻龟的进食欲望呢。

而为了躲避猎食者,在野外的猪鼻龟要么蹑手蹑脚,要么噤若寒蝉,要随时随地保持警惕,多多留心周遭环境的变化和暗示,方能自顾安全、持续生存。在这一点上,它们所花费的精力和消耗的能量,不知比人工饲养环境要高出多少倍来。

图15:养在缸里样样都不行,摆Pose第一名

野外的生活总是状况不断、问题多多,虽惊吓有时、逃生有时,但安静娱乐亦有时,令猪鼻龟的机体运动量充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生命活性自然旺盛非凡——举个例子,天天走户外、爱运动的登山攀岩或自行车健将,和天天对着电脑死磕,天天家里蹲的御宅系玩家,那能一样吗?天壤之别好不好。

“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大贤罗素爵士此语真的并非泛泛而谈。饲主们,实话实说,猪鼻龟在你们身边,过得并不开心。

若真心为它们好,那就放生去吧,统统放生,湍急河流、林中小溪、湖中水库,但凡林水相映、呼吸畅快的自然环境里皆可放生。

图16:快放我回归大自然吧

在野地里挣扎求存,偶尔放任玩耍、休养生息,遇见并经历繁星般的万事万物,夏秋之交于暗夜沙丘产卵育后……

这才是大自然对猪鼻龟们最真挚的爱,这才是猪鼻龟应该享有的,精彩又完美的生活。

图17:走咯,奔向新世界!

1、肚饿老鼠VS妖怪老鹰!?高质量动物追击战

2、万万没想到!这种毒蛇竟把尾巴当诱饵,吊打一众鼠、兔、蜥蜴?

3、动物科普系列视频|传奇死亡蛇②

4、一脚三窟窿!美洲小鸵,陆行鸟里的颜值担当

5、飞天玫瑰金!寻找金花金龟的传奇之旅

6、角叫鸭|鸟类独一档!南美洲的击剑贵族

*本文部分图片仅为示意之用 并非全部为猪鼻龟(Carettochelys insculpt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