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游于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30 03:16

  作者:翟慕航(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帝”死后,西方社会陷入了精神危机。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替代之物,其中一个方案就是用艺术代替上帝,用审美代替信仰。随着机械复制时代和影像时代的到来,这个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一页说明书的背景,一本书的封面,一件商品的包装,一块面料上设计,大街上的设施,商场里的装饰……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被艺术品充塞,这个审美世界在为大众制造快乐、梦想和欲望。这就是西方人倡导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或云楝实乌喜食,实不然,楝实苦涩 汪曾祺/绘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中国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就是要求人们把沉浸于“艺”当成人格成长与完善的方式——这可不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人说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但实际上范围应该更广,包括琴棋书画、天文历算、农桑水利、医药百工等。

  汪曾祺曾经说:“在传统文化里,我受儒家的思想比较深。”(《小传·有益于世道人心》)他笔下的小人物,多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知识分子,凡是人格健全的,往往都有“艺”陪伴。王小玉精通刺绣,作品活灵活现(《百蝶图》);靳彝甫一年四季养水仙,放风筝,种荷花,斗蟋蟀(《岁寒三友》);王淡人乐于在院里种花种菜,尤爱钓鱼(《钓鱼的医生》)……汪曾祺本人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文坛有名的“美食家”,厨艺精湛;他懂音律,能唱戏,善箫笛;还常常题诗、写字、作画。有“艺”陪伴,沉迷其中,涵养精神,生命就会有滋有味。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儒家的“游于艺”,就是我们本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汪曾祺笔下,这些能“游于艺”的人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心地纯良,乐善好施。在儒家看来,“游于艺”与“据于德,依于仁”是相通的,美与善是统一的。

  儒家讲究中和之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让人平日里保持理性,保持一种静态的生活。不难推测,儒家倡导的“游于艺”的“游”,属于一种“日神精神”。可是,同样的一个“游”字,在汪曾祺的笔下有两种阐释:凡是写他日常人物的时候,都是静态的“游”,完全是“日神精神”,很有儒家风范;一旦写那些显露自我性情的作品,就显示出对动态之“游”的神往,“酒神精神”的意味十足。汪曾祺评论阿城的《棋王》时,不仅欣赏王一生平日“呆”在棋里的状态,更渲染他以一人之力击败一群象棋高手的壮举。在汪曾祺看来,以“艺”滋养精神,不仅是为了“贵生”,更是为了实现生命的张扬和喷薄。汪曾祺四十年代写过一篇题为《艺术家》的散文。“我”被哑巴画家的画作所吸引,进入到一种忘我的迷狂状态:“我走近,退后一点,猿行虎步,意气扬扬;我想把衣服全脱了,平贴着卧在地下。沉酣了,直是'尔时觉一座无人’。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想一下子砸碎在它面前,化为一阵青烟,想死,想'没有’了。这种感情只有恋爱可与之比拟。”这是审美状态,但生命在这一刻被激活了。

  尼采曾描述过一个原始民族的酒后狂欢:大家一起跳舞,激情四溢,恍然一体,打破了主客分离的状态,消除了孤独。汪曾祺写过一篇名为《道具树》的散文,描述了自己参与一场表演的真实体验:“你在一个宏壮的集合之中,像潮水,一起向前;而每个人是一个象征。我惟在戏剧圈子里而见过真正的友谊。在每个人都站在戏剧之中的时候,真是和衷共济,大家都能为别人想,都恳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在那种时候看得最清楚,而好多人在弄戏的时候,常与在'外面’不一样。于是坦易,于是脱俗,于是,快乐了。”在表演中,个体与群体融合在一处,理性与激情携手并进,人们融为一体,组成了真正的“审美共同体”。这是“游于艺”,有形式的约束,没有完全放弃理性,但是汪曾祺已经在里面注入了西方现代的“酒神精神”——这当然属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西方人想让审美拯救人类,但是,当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后,人们发现,一切都已经庸俗化了,不能起到提振精神的作用。无处不在的审美让人产生疲劳感和麻木感,降低了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工业、商业和权力共同操纵了审美化的世界,艺术激发不出人们的个性;相反,共同的审美趣味在泯灭人们的个性。儒家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不同,人始终是艺术活动的主导者,借助着艺术创造,人得以保持个性。汪曾祺倡导儒家的“游于艺”,还对“游于艺”进行了现代改造,注入了“酒神精神”,在艺术状态下找到了“完整的人”。有人说汪曾祺是“最后的士大夫”,他确实有士大夫的风范,但不守旧,不复古,骨子里其实很现代。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30日 16版)

[ 责编:董大正 ]
(0)

相关推荐

  • [不妨一阅]关于“酒神精神”

    在欧洲,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有许多美术史上的绘画与雕塑在表现这位神祇. 尼采很为他破天荒把酒神现象阐发为形而上学而感到得意,自称为"酒神哲学家",然而 ...

  •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

    彭锋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专名,用来指称20世纪后半期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整个社会从整体上呈现出审美化的外观. 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前现代 ...

  • ​远望云山 ║ 邓维明

    湖山无尽江月有归 ║ 138cm×138cm ║ 纸本水墨 ║ 2015年于此可作逍遥游--传统自然山水审美基点管窥文/邓维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

  •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 ...

  • 汪曾祺:口味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 ...

  • 朴实如汪曾祺,有趣如丰子恺,半个世纪再版160次林良《小太阳》

    有时看到读书人之间询问:你最近在重读什么书? 当我们拥有藏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时,重读一本经典书籍已变成了一件非常稀有难得的事情.可是我想向你推荐的这本书<小太阳>,实在是值得年年岁岁拿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