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方肌肌筋膜损伤综合征与针刀治疗

腰方肌肌筋膜损伤是腰背痛的常见因素之一,也是最常被忽略的肌筋膜疾病。查阅近十年余来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的学术论文集,鲜见其基础与临床研究报道。目前较权威与全面的针刀研究著作《针刀医学原理》,《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均未收录本病。其他学术期刊有关于腰方肌构筑学研究及运用针刀方法以外的治疗方法治该病的临床报道数篇。

局部解剖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筋膜的中层。其肌起自第12肋骨下缘内侧和第1-4腰椎横突,止于髂嵴上缘及髂腰韧带。

该肌有三个方向的走行,分三组纤维,即髂肋纤维、髂腰纤维、腰肋纤维。髂肋纤维向上附着于第12肋骨内半侧,向下附着于髂后上棘最高点,往往也是髂腰韧带所在处,腰方肌纤维与髂腰韧带纤维紧密交织。总体背面观,系纵斜向,肋骨端向内侧倾斜,髂腰端向外侧倾斜;髂腰纤维斜行向上连接3个或4个(L1~L4)横突末端,向下连接髂嵴,往往还包括髂腰韧带;腰肋纤维向上连接第12肋骨,向下连接全部的腰椎横突。

在直立情况下,腰方肌的功能是通过伸长收缩来控制或“制动”一侧肌肉向对侧弯曲。固定骨盆后,单侧腰方肌的功能,是使脊椎横向弯曲至同侧;脊柱固定后,单向收缩抬高患侧臀部,腰方肌协助抗阻力同侧屈曲,产生脊柱侧弯。双侧运动,腰方肌可延展腰椎。腰方肌主要受腰丛的分支T12、L1~L4脊神经支配。

除了腰方肌能使躯干侧屈,其他参与这一动作的还有腹内、外斜肌,腰大肌,竖脊肌,腹直肌和回旋肌。背阔肌也有明显的作用。

6具成人尸体的腰方肌肌构筑学研究表明,腰方肌平均肌重(112.62士10. 09 )g,肌长(14. 86士1.98)cm,,肌纤维长(10. 08士1.83 ) cm,生理横切而积(10. 21士1.01) cm2。腰方肌是位于脊柱两侧呈四边形的伸肌,下方要比上方宽阔。该肌倾向于力量型设计,主要作用为使脊柱侧屈及后伸运动。

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

1、疼痛与牵涉痛  急性发作的严重的腰方肌肌筋膜损伤会造成极其痛苦的情况,比如患者急欲如厕而无人帮助,只好用手和膝爬行去卫生间。因为这种姿势不需要腰方肌固定腰椎。

慢性损伤,其疼痛可分为单侧痛、双侧痛。单侧腰方肌肌筋膜损伤疼痛区域分为浅表痛与深在痛。浅表痛位于竖脊肌外侧,其上位点,发生于第12肋下或近12肋,其牵涉痛可沿髂嵴放射,至相邻下腹部,也可至腹股沟上外侧;下位点位于髂嵴正上方,其牵涉痛,可至股骨大转子和大腿外侧,使患者无法忍受患侧卧位,患侧下肢无法负重。深在痛,位于横突部,其牵涉痛可至骶髂关节、臀部下方、大转子部,有时产生骶髂关节至大转子区域压痛,往往被误认为是局灶性的病理痛。

少数患者产生一种闪电样的跳动(或震颤),从深部腰方肌到大腿前侧,从髂前上棘至髌骨上部的外侧,仅有一个手指宽的狭长区域。

咳嗽、喷嚏时腰方肌剧烈收缩来加强胸廓的稳定性,可引起短暂且及其严重的牵涉痛。

总之,腰方肌肌筋膜损伤可产生腰痛、背痛,腰部肌痛、骶髂关节痛、髋部或臀部痛、大转子部痛、腹股沟部痛,个别患者有睾丸痛、阴囊痛、阴唇痛。

2、压痛  常见患侧腰部浅表二个位点压痛及多个深部压痛点,即第12肋下或近12肋压痛,髂嵴最高点压痛;及L1~L4横突尖压痛。此外股骨大转子部、臀小肌部也可有压痛。

3、下肢长度不等,一侧臀部上抬,脊柱功能性侧弯  患者站立时,健侧骨盆可能向下倾斜,.下肢长度延长,腰椎形成代偿性腰椎侧弯,患侧臀部上抬。

4、当有下肢长度不等时,很有可能在短下肢一侧伴见小半骨盆  小半骨盆对腰方肌筋膜影响较大,易出现激痛点,除出现疼痛外,其对脊柱的影响也比下肢长度不等者要大得多,坐位骨盆向小的一侧倾斜,呈现代偿性脊柱侧弯,以及肩关节轴的相应倾斜;仰卧位时,晚上睡觉时疼痛难以缓解,小半侧骨盆向床面倾斜。

5、短上臂  坐位时患者常常将短上臂放在扶手一侧并为之倾斜,使得颈部和腰部的肌肉长期紧张,产生肌筋膜激痛点。

6、X片、CT、MRI  见脊柱侧弯,或有小半骨盆,以及腰椎、骨盆等其他结构性改变。

7、热成像:热点热谱图能显示腰方肌激痛点部温度升高点(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按照压痛点位置分横突点、髂嵴点、髂腰韧带点、及卫星区多部治疗。

1、横突点:腰方肌位于第1—4腰椎横突前方,从背侧进针一般不能顺利到达。侧卧位,患侧朝上,依次触模第1—4腰椎横突外侧的压痛点,横突及压痛点上定位,常规消毒,刀口线与纵轴平行,局麻后摸索进针,在至横突点前腰方肌径路过程中切开结疤结节。出诊按压针孔1分钟以上,创口贴贴敷。

2、髂嵴点:腰部竖脊肌外侧与髂嵴最高点内侧以上处定位,垂直向下至髂嵴处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刀口线与纵轴平行,局麻后摸索进针至骨面,刀柄向尾侧倾斜至15~20°,针尖向头侧进入腰方肌结疤结节,纵向切割2~3刀。术后能看到脊柱侧弯明显改善。

 3、髂腰韧带:俯卧位,腹下垫薄枕,髂嵴内侧边缘,髂后上棘内下方凹陷处定点,相当于L5~S1棘间中心点外侧3~4cm处,常规消毒,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头侧皮面呈70°角,摸索进针,深达髂骨骨面后,或L5横突尖时,将刀口线调转90°,在髂骨边缘内唇或L5横突部进行疏剥2~3刀后出针,创口贴贴敷即可。

4、卫星区臀小肌、臀中肌部治疗见《中医微创学》相关章节。

注意事项

1、十二肋下缘,一般不主张针刀治疗,因其靠近膈肌附着点,易造成气胸。

2、在第1~3腰椎横突外侧方进针,一定要以横突为依据,针尖不能向前偏,否则易刺伤肾脏,引发肾脏出血等。

3、髂腰韧带出进针应时时询问有否电击感,否则易致神经根损伤。

(0)

相关推荐

  • 试用胡超伟老师腰椎病四步走理论指导针灸治疗腰腿疼痛

    胡超伟老师的腰椎病四步走疗法是在弓弦,拉杆,链条等理论指导下,运用超微针刀和圆利针治疗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本人不曾和胡学过,在网上和同行之间交流,间接学会此疗法,临床应用很有疗效.我一般配合圆利针疗法 ...

  •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特色疗法——埋线针刀疗法

    什么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痛或腰臀痛疾患.临床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征,是过长的第三腰椎横突受到反复牵拉损伤而引起的限局性压痛及一系列综合征. 病因 1.第三 ...

  • 航天健康大讲堂——腰痛的人这么多,你该怎么办?(一)

    腰痛是一个临床的常见症状.根据统计调查发现,90%以上的人一生中都患过一次以上的腰痛.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腰椎退行老化及久坐人群越来越多.临床上因为腰痛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也逐年 ...

  •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针刀治疗思路

    ×什么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有哪些症状? ×治疗上针刀与大刀有什么区别? 胸廓出口综合征概述 ×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通常情况下这种疾病 ...

  • 腋神经 肩四边孔综合征的针刀治疗

    肩四边孔综合征是一个很少见的神经.血管卡压症候群.国内外均有报导,临床上也曾见过 [解剖] [病因病理] 肩部外伤后遗症状  当肩部被牵拉.撞击或跌伤致肩部严重损伤后,可使四边孔周围的组织发生创伤性炎 ...

  • 踝管综合征的针刀治疗

    踝管综合征是指腔后神经或其分支,经过内踝后面的屈肌支持带下方的骨纤维管时受压而引起的症候群,多是由于踝管内压力过大或组织过多,造成踝关节背屈或跖屈时胫后神经及其分支受压所致.本病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 ...

  • 从腰大肌损伤-到腰突-再到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反思

    艾御享堂 腰大肌损伤综合征 腰痛的始作俑者 1.腰部骨骼及肌肉具有维持身体姿势稳定,传导上下肢力量,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重要功能.腰部一旦损伤,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通常认为腰大肌是屈髋的重要肌肉 ...

  • 肌筋膜激痛点与针刀诊疗技术的应用

    肌筋膜激痛点与针刀诊疗技术的应用

  • 详解头夹肌损伤的针刀治疗

    概述 本病是由于头夹肌长期慢性损伤,导致其在颈椎.胸椎的附着点处产生粘连和瘢痕,局部产生圆形隆起,俗称"扁担疙瘩".主要症状为颈后的僵硬.疼痛和沉重感.本病多见于颈项部长期负重的体 ...

  • 针刀治疗 | 冈上肌损伤

    ▶ 版权声明:

  • 臀中肌损伤病因病理及针刀治疗

    臀中肌损伤在临床中常见,以慢性损伤较为多见.因其症状隐蔽性较强,误诊.漏诊的现象也较常发生. 局部解剖 臀中肌位于臀部前外上部.后下部为臀大肌覆盖,前部被阔筋膜张肌覆盖,其下缘与梨状肌紧密相临,其深部 ...

  • 臀大肌损伤(挛缩)精确针刀治疗指南!

    臀大肌损伤既往很少有这种提法.临床上并不少见.臀肌挛缩症是臀大肌损伤中的一种.这里所指的是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所致的臀肌挛缩症.过去,多用保守方法处理,而无效时则必须手术.应用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臀肌挛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