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里有三个“女强人”,除了王熙凤,你看另外两个怎么样?

今天谈谈贾府里的三位女子:王熙凤、贾探春和薛宝钗。

把她们放在一起谈的理由是,她们都是女强人

说到“女强人”,就其顾名思义的风格而言,代表人物在现今大致就如格力的董明珠小姐,在《红楼梦》里就是王熙凤了,那种风风火火的派头,那种心细如发的精明,确实很“强势”和“强大”,称其为“凤辣子”是名副其实。

探春刚出场的时候,透过黛玉的视角有一段肖像描写,其中一句是“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个腹有诗书、“霸气”外露的女孩,是“带刺的玫瑰”。

相比以上两位的尖锐味道,薛宝钗稳重平和,几乎未见其有过疾言厉色、冲动难抑的时候,似乎难称为“强”,但事实上只是发力方法不同而已,甚至她的柔和力量更能持久更能渗透。

下面就三人的同与异两方面稍加展开。

01三人的相同处

这时只说突出的一点,她们都带着“效果导向”安排事务。

就是说,她们三人做事,尽管基本上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却都有“既然让我做,那就努力做到最好”的劲头,而不是抱着任务观点,为了完成而完成。咱们挑书中典型事例作一介绍。

先说凤姐。比如也许是凤姐一辈子最值得回忆的“协理宁国府”,按常人来想,东府是有名的乱七八糟,这差使可不容易干,组织工作会很烦很累,且容易得罪人,反正不过是去牵个头,帮帮忙,差不多能对付过去就行了。但凤姐却不是这样想,她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风风光光,反而拿出十二分的劲头来办,把“协理”变成了“主事”。这固然是“好面子”,同时也是对“把事做好”的主动追求。

再说探春。有段时间凤姐生病了,荣国府一下子没了主事之人,王夫人精力不济,就委托李纨、探春和宝钗三人暂理家务。

探春同样不是抱着“不过是代理几天,平稳过渡就万事大吉”的念头,而是与李纨、宝钗有商有量,认认真真开展工作,并坚决取消了一些在她看来不必要的人头经费,又创造性地实施把大观园里的花木池塘的产出、维护承包到人的措施,做到了“开源节流”。这也是“要么不做,做就做好”的表现。

宝钗也是。她作为贾府亲戚协助李纨、探春理事,也是贡献了她的聪明才智的,此不多言。

另说一事,那次薛蟠提出去外面学做生意,历练历练,薛姨妈担心他在外面惹事,不想让他去,而宝钗却劝母亲同意他去。她的理由是:哥哥要“经历正事”,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能阻拦。即便哥哥“说一套做一套”,到外面惹是生非,也“愁不得许多”,因为如果要惹事,在内在外都一样,以前也没管住过;并且如果一味怕这怕那,那么哥哥永远没有机会成长,放手让他走出去尝试,没了家里的依仗,也许反而就不敢胡来,就算吃点亏,那也是有益的。这就是着眼未来所作的考虑。

综上来看,这三位都是善于从效果角度考虑问题,这在如今也是值得学习的态度。

02三人的不同处

凤姐的辣。王熙凤是个要把什么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人,不管是府里的事,还是自己家里的事。

她的主要手段,除了考虑问题细致让别人没什么空子可钻外,就是“用权势压服”。

在这方面她是有优势的,一则贾母喜欢她的性格(也有点隔代宠的意思,如果王夫人是这性格,可能就会是婆媳大战),二则姑妈王夫人信任,三则娘家根基扎实与贾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可谓“有权有势”,在荣国府是不消说了,说一不二,合府上下每月工资都掌握在她手里,而她还拿这“官中”的钱去放贷谋私利;就协理宁国府那回,她也把原本松垮得不像样的大小仆役治得服服帖帖。

这是压服的好处;但也有坏处,就是做不到“心悦诚服”,一旦权势弱了,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比如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就说凤姐啥都好,就是“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严”其实是应该的,贾府那么多人,不严还了得?只是听周瑞家的口气,加上凤姐日常公务的做派,是过于苛刻了。不要说下人,对赵姨娘这样好歹也是主子的人,平常都不正眼瞧上一眼。况且,凤姐也没做到“严于律己”,背着王夫人干过不少以权谋私之事,比如收三千两银子受馒头庵的老贼尼所托去拆人家姻缘。你看后来贾府败落,王家失势,老太太逝世后,凤姐就完全失去了一呼百应、一言九鼎的威风了。

探春的剌。探春的个性也是爽快,说起话来直截了当,动辄让别人脸上“热辣辣”的,不愧是“带刺的玫瑰”。

但与凤姐不同的是,探春的刺是公平的,扎的是破坏公平的现象,而并非针对某人某事。

比如赵姨娘的哥哥赵国基(也就是探春的亲舅舅)死了,李纨原想给四十两银子,凤姐托平儿来说按例是二十两,但特殊情况下破一下例也未尝不可,而探春就坚持给二十两。

应该说探春对这位舅舅是没什么感情的,也非常厌烦赵姨娘的“作”,但毕竟是母女,并不会故意刁难赵姨娘。也就是说,她只是坚持按规矩办事,而不是针对自己的母亲;她追求公允,而不谋取私情。

再如她提出把给姑娘买胭脂花粉、公子哥上学之类的一些属于“不成文规定”的额外费用取消掉,也是无私之举。她本身就是这些额外费用的受益者之一嘛。

这就是她与凤姐明显不同的地方。凤姐无论如何是不会改革到自己头上的。凤姐说探春理事会特意向她开刀立威,打倒老权威才能树立新权威嘛!这恐怕是误解探春了,探春要改革,却并非针对她。

宝钗的稳。要说凤姐也是有识人眼光的,在她眼里,薛宝钗其实是个理事的大才,只不过基本上是恪守寄居亲戚本分,看而不言。而当她理事,比之凤姐的用权势压服、探春的凭公平处事,她更注重“合作共赢”,确实体现了一个“稳”字。

比如探春她们把大观园里土里长的、池中养的都承包给一些老妈子后,宝钗又提出要承包的老妈子们拿出一部分收入给在园里照顾各处院子的老妈子们。为什么呢?因为一来照看院子的老妈子们本就长年累月在园里,本身辛苦,额外给点收益,她们开心不说,还可以帮着承包的老妈子们照看花木池鱼;而如果一毛不拔,她们既在园里住着,搞点破坏却也是防不胜防的。她这主意一出,果然大家“欢声鼎沸”。

再如,李纨提出蘅芜苑和怡红院有香草、玫瑰、蔷薇、月季等等可以生利,但探春一时没想到弄香草在行的人,平儿提出宝钗的丫环莺儿的母亲会弄这个,言下之意就是把这事交给莺儿的母亲。

这样处理的话,其实是容易引发争议的。如果是凤姐,估计根本不会考虑这个,反正她向来是按自己的意思安排工作,贾芹、贾芸等人的工作都是这么安排,管别人怎么想呢;如果是探春,估计是直接否决了,因为她会认定这不公平,会让她摆不正位置。

但宝钗呢,她首先是立马反对,原因其实跟探春差不多,“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

但紧接着,她又推荐了一个人,怡红院的老叶妈,也就是宝玉的书童茗烟的母亲;而这个老叶妈,又与莺儿的母亲关系极好;老叶妈本身不懂怎么弄香草,但是她可以去找莺儿的母亲商议此事,至于她们是怎么弄这事,“哪怕叶妈全不管,竟交与那一个,那是他们私情儿,有人说闲话,也就怨不到咱们身上了。如此一行,你们办的又至公,于事又甚妥”。

想一想,还真是妥!她照顾到了各方利益,同时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三位女强人的同与异。当然,她们再强,也扭不过自己的命运,更拦不住贾府的衰落,一个病殁,一个远嫁,一个独木难支。对她们,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