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五)

    我们来看看葛根汤的方剂组成,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共七味药组成,我们把葛根,麻黄去掉,就是一个纯粹的桂枝汤,加一味葛根,就是桂枝加葛根汤,在加一味麻黄就变成了葛根汤了,简单的说,葛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六)

    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写处方的时候,考虑得很周到,首先葛根,麻黄和桂枝,麻黄的质很轻,走表,如果单味麻黄是不会走到皮肤表面的,只吃一味麻黄是不会流汗的,所以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最后才到皮肤表面,这样才会 ...

  •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 感冒治症简易图表台湾名师倪海厦根据张仲景...

    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台湾名师倪海厦根据张仲景中医名著<伤寒论>整理的一份"感冒"图表,用现代人看得懂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感冒症状应该对应的配方,记录如下,供 ...

  • 张孟超医师新版感冒治症简易图表.ppt 全文免费

    五苓散 發燒 有汗 無汗 咳嗽 無咳嗽 咳嗽 無咳嗽 口渴 黃痰 黃鼻涕 怕冷 口不渴 白痰 白鼻涕 怕冷 口渴 怕冷 口不渴 怕冷 口渴 黃痰 黃鼻涕 怕冷 口不渴 白痰 白鼻涕 怕冷 口渴 怕冷 ...

  • 经典的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 中医学习笔记

    该图根据倪海厦恩师的指导.由张孟浩的精心制作及叶昭呈完美的slides show完成.读表的方法:请由最上方之有汗无汗开始读起,再依症状分支往下走到对应方剂为止. 常见问题与说明: 1.服用科学中药的 ...

  • 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台湾名师倪海厦根据张仲景中医名著<伤寒论>整理的一份"感冒"图表,用现代人看得懂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感冒症状应该对应的配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 感冒治症简易选方图表(非常实用)

    ※读表的方法:请由最上方之有汗无汗开始读起,再依症状分支往下走到对应方剂为止. 1. 服用科学中药的剂量,及方法为何 a.每日三次,早中晚餐饭前,空腹,温开水送服 b.若病情较重,可于睡前加服一次. ...

  • 倪海厦-感冒治不好?小心新流感!

    本文摘自倪海厦汉唐中医馆论文医案内部查询软件V2021版 Gujizhai.net 造成全球恐慌的H1N1新流感来了!这波病毒来势汹汹,症状跟感冒非常类似,例如:发烧.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及恶心.腹 ...

  • 治疗感冒发烧的简易图表(2021年版)

    [治疗感冒发烧的简易图表]读表的方法:请由最上方之有汗无汗开始读起,再依症状分支往下走到对应方剂为止. 下面补充几点: 1,女子月经期间感冒一律使用小柴胡汤(月经前感冒持续,然后来月经了,这时候也是停 ...

  • 感冒厨房治疗简易图表

    感冒厨房治疗简易图表 请分享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请分享收藏,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