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每一本书都会带来思考,对于同样的问题,有不同解释,但最终会发现,意思都是相同的。读的越多,理解也就越深,越容易找到根源的部分。
如果只停留在表象,永远不知道答案,也就不会改变。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躺在地上撒泼,有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当成人之后,情绪为什么容易失控;那些被人们认为的“老实人”,为什么“暴怒”。

所有的根源在哪里,其实人生的幸福与不幸,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最大的影响都来自情绪。
有的书籍用铭记来解读当下的情绪;有的书籍用情绪的诱因;而这本书里用了儿童的自我状态。
这让我对成人情绪失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重要的是对如何化解也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要知道儿童有四种基本情感:表现最多的就是“快乐深情”,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很容易沉迷其中;
有时候也会闹脾气,也就是“愤怒”;当自己养了多年的小动物死去或者丢失,会“悲伤"
在大人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经常用吓唬的语言让孩子听话,这时候表现出“恐惧”。
就是说: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四种基本情感构成了“自然型儿童”,这是DNA里具备的,也就是“儿童自我状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所有的情绪表现中都是这四种情绪组合的延伸,就像红,黄,蓝三种基本色可以组合中上万种颜色。
而影响这四种情感组合最重要的部分是父母的回应方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爱和安抚;或者父母被迁怒情绪影响,表现严厉批评,怒骂。
当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可以说:有没有受伤,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有的父母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个杯子很贵的。
两种回应方式,形成了两种情绪。第一种我很重要,第二种,被忽视。然后孩子会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来迎合父母。
在这四种基本情感里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愤怒时,父母的回应方式。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力量对抗,必须顺从。父母会说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时间的积累,愤怒逐渐变成了内疚。
很多父母打着批评你就是为了你好的态度,让孩子无法摆脱,看似仁慈的表面,却完全掌控,批评完了,又对孩子加倍关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孩子的愤怒遇到父母的权利,为了生存,只能选择一种方式释放愤怒,就是不带攻击性发怒,久而久之,学会了完全压抑自己的愤怒。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容器,那么早晚有满的时候,压抑的愤怒越积越多,要么找到一个目标以最大的强度释放出去,这会影响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个缓慢的释放,就像撒泼,有的孩子没有得到满足时在地上打滚;还有一种表现的特别的安静,不愿意交流。撒泼在成人身上不会出现,觉得很丢脸,但是“呕气”“不说话”在成人身上常见,婚姻里的“冷战“,生闷气就是童年呕气的延伸。
罗伯特,戴博德博士把儿童如何释放愤怒表现方式从弱到强分成几类:
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呕气、撒泼、叛逆。所以当看到孩子身上这些行为的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
这种儿童的自我状态和父母的自我状态,最终形成了成人的自我状态,也就是当下我们的情绪。
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也在表达这个意思,我们的情绪都是童年自我状态的延伸。